[发明专利]高强度Al-Mg-Si-Cu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37334.7 | 申请日: | 2011-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74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长海博文;韩逸;李炼;马科;顾凤仙;郭世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21/00 | 分类号: | C22C21/00;C22C21/02;C22C21/08;C22F1/04;C22F1/05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王玉国;陈忠辉 |
地址: | 21502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度 al mg si cu 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强度Al-Mg-Si-Cu合金锻造材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有色金属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世界交通运输车辆总的发展趋势是轻量化,以达到节能降耗和减小污染的目的。多年来,铝材以众多独特的性能、良好的加工成形性和较低的生产成本,逐渐替代汽车中的钢材,成为促进汽车轻量化的重要材料之一。
与传统铸铁材料相比,采用铝合金锻件生产汽车部件不仅可以使重量大大减轻,强度、韧性及延展性大幅度提高,而且还可以使材料获得可靠的内部质量和优异的综合性能。因此,开发具有优异性能的铝合金锻件产品为实现汽车轻量化,降低污染和能源消耗具有重要意义。
汽车上采用的传统锻造铝合金是6061合金,由于其Mg和Si含量较低,热处理后材料的屈服强度仅为280MPa左右。随着汽车轻量化的发展需要,对材料的力学性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同时要求材料更易于加工,生产成本更低。研究表明,在6×××系合金中,通过增加Mg和Si的含量来提高Mg2Si强化相的数量可以进一步提高合金的强度,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不仅不能获得期望的强度值,还会严重降低材料的塑性及韧性。此外,6×××系铝合金在锻造和固溶过程中易发生再结晶,产生粗大晶粒,导致力学性能急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高强度Al-Mg-Si-Cu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高强度Al-Mg-Si-Cu合金,特点是其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Mg 0.8~1.4wt.%,Si 0.8~1.6wt.%,Cu 0.2~0.8wt.%,Mn 0.2~1.0wt.%,Cr 0.1~0.4wt.%,Ti 0.01~0.1wt.%,Fe≤0.25wt.%,不可避免的杂质总和≤0.15wt.%,余量为Al。
进一步地,上述的高强度Al-Mg-Si-Cu合金,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金的铸态晶粒尺寸小于130μm,二次枝晶臂间距不大于40μm, T6态晶粒尺寸小于15μm,材料的屈服强度370MPa以上,延伸率大于12%。
本发明高强度Al-Mg-Si-Cu合金的制备方法,采用半连续铸造方式制备合金铸锭,在制造过程中控制成分含量Mg 0.8~1.4wt.%,Si 0.8~1.6wt.%,Cu 0.2~0.8wt.%,Mn 0.2~1.0wt.%,Cr 0.1~0.4wt.%,Ti 0.01~0.1wt.%,Fe≤0.25wt.%,不可避免的杂质总和≤0.15wt.%,余量为Al,其特征在于:将半连续铸锭随炉升温至300~350oC后,以1~10oC/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520~570oC,保温4~10h后空冷,然后将均匀化处理后的铸锭重新加热至450~500oC后进行锻造,终锻温度不低于350oC;最后对锻件进行T6热处理,经530~570oC固溶处理1~2h,淬火,再经170~200oC时效处理4~9h。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高强度Al-Mg-Si-Cu合金的制备方法,所述半连续铸造方式为热顶铸造方式,半连续铸造方式制备的合金铸锭的直径为Φ80~200mm,铸造速度为70~170mm/min,冷却水流量控制在1~4m3/h。
本发明技术方案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体现在:
本发明通过合理调整合金元素含量,优化工艺制度,严格控制加工及热处理过程中的晶粒尺寸,使得合金铸态晶粒尺寸小于130μm,二次枝晶臂间距不大于40μm,同时避免材料在锻造及固溶过程中发生粗大再结晶,控制晶粒尺寸小于15μm,从而保证材料的屈服强度达到370MPa,延伸率大于12%,显著地提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具有明显的减重效果。均匀化工艺是在系统研究了均匀化处理过程中弥散相粒子的析出、形核和长大过程,以及非平衡结晶相回溶入基体等行为规律的基础上优化的,能有效调控发明合金中弥散相粒子尺寸、数量和分布,同时获得亚结晶组织控制的锻造工艺以及强化相粒子细小、弥散、均匀分布的T6热处理制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合金的铸态组织照片;
图2为实施例1合金的T6态EBSD组织照片;
图3为比较例1合金的铸态组织照片;
图4为比较例1合金的T6态EBSD组织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73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