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操作卡阻的控制棒驱动杆解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38775.9 | 申请日: | 2011-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65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王燕;沈艳祥;樊秀梅;李建奇;谢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21C7/12 | 分类号: | G21C7/12;G21C7/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1 | 代理人: | 田明;任晓航 |
地址: | 10084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操作 控制棒 驱动 解锁 装置 | ||
1.一种防操作卡阻的控制棒驱动杆解锁装置,包括一个壳体(6),壳体(6)上安装主气缸和副气缸,主气缸活塞杆下端用于驱动控制棒驱动杆芯轴抓爪(18),副气缸活塞杆下端用于驱动控制棒驱动杆壳体卡爪(22),控制棒驱动杆芯轴抓爪(18)与控制棒驱动杆芯轴(30)上端的凹槽相适配,控制棒驱动杆芯轴(30)可以伸入到壳体(6)连接的卡爪套筒(21)内,卡爪套筒(21)内设有可升降的抓爪套筒(20),在抓爪套筒(20)的上端连接有弹簧座(17),弹簧座(17)上设有弹簧(16),
其特征在于,控制棒驱动杆芯轴抓爪(18)与控制棒驱动杆芯轴(30)凹槽的接触面之间存在预留间隙;同时,弹簧的工作行程相应增加所述预留间隙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操作卡阻的控制棒驱动杆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壳体(6)下方安装有支撑构架(9),一个主气缸(8)和两个副气缸(4、10)安装在支撑构架(9)上,主气缸(8)和副气缸(4、10)与气路控制箱(1)连接,在支撑构架(9)的下端连接有卡爪套筒(21),卡爪套筒(21)底端连接有对中喇叭口(23),卡爪套筒(21)外设有可沿卡爪套筒(21)上下滑动的外套筒(1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操作卡阻的控制棒驱动杆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主气缸活塞杆上端(11)连接管状壳体(6)内所设置的可上下移动的行程指示杆(3),主气缸活塞杆下端(12)固接驱动头(15),驱动头上下移动可拨动与位于抓爪套筒(20)内的控制棒驱动杆芯轴抓爪(18)张合,继续上移压缩或放开弹簧可带动闭合的控制棒驱动杆芯轴抓爪(18)上下移动;
两个副气缸活塞杆(13、14)下端分别与外套筒(19)外壁固定连接,在抓爪套筒(20)下方、卡爪套筒(21)壁上沿其周向均匀布置有至少两个相同的控制棒驱动杆壳体卡爪(2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操作卡阻的控制棒驱动杆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棒驱动杆芯轴(30)通过卡爪套筒(21)底端的对中喇叭口(23)进入卡爪套筒(21)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操作卡阻的控制棒驱动杆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留间隙的间隙值不大于控制棒驱动杆芯轴的行程值的1/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操作卡阻的控制棒驱动杆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留间隙的间隙值为5mm,所述控制棒驱动杆芯轴的行程值为50-5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操作卡阻的控制棒驱动杆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壳体(6)顶端还固定有操作手柄(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操作卡阻的控制棒驱动杆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壳体(6)外还设有支撑板(5)。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操作卡阻的控制棒驱动杆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气路控制箱(1)内设有两个“三位四通”阀门(24)、(25);其中一个“三位四通”阀门(24)连接有两路气路(26)、(27),这两路气路(26)、(27)沿壳体(6)布置,分别与主气缸(8)的上下两端气口相连;另一个“三位四通”阀门(25)也连接有两路气路(28)、(29),这两路气路(28)、(29)也沿管状壳体(6)布置,分别与气体分配器(7)相连,每路气路均通过气体分配器(7)分成两路气路,每两路气路分别与副气缸(4)或(10)的上下两端气口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操作卡阻的控制棒驱动杆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抓爪套筒(20)下方、卡爪套筒(21)壁上沿其周向均匀布置三个相同的控制棒驱动杆壳体卡爪(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8775.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立体卷铁心油浸式变压器线圈绕线模
- 下一篇:普适性车辆智能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