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控制混合生活垃圾生物干化二次污染物的方法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38798.X | 申请日: | 2011-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75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黄文雄;徐文龙;徐海云;屈志云;袁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城市建设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B09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韬法业专利代理事务所 11303 | 代理人: | 姜莹 |
地址: | 10012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混合 生活 垃圾 生物 二次污染物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及装置,具体是涉及一 种控制混合生活垃圾生物干化二次污染物的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 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通常是填埋处理、 焚烧处理或者堆肥处理。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目前普遍采用的是混合收集的方式。其中 厨余等易降解的有机垃圾含水量较高,通常在50%左右,一些地 区甚至达到70%。这种高含水率的混合垃圾,如果直接填埋,不 但占用大量的土地面积,且填埋过程还将产生大量渗滤液和沼 气,渗滤液的处理难度相当大,沼气是种温室气体,会造成全球 气候变暖;如果直接焚烧,由于其高含水率,降低了生活垃圾低 位热值,导致一些城镇垃圾需要添加辅助燃料才能焚烧,即使不 需添加辅助燃料能焚烧也削减了能量回收效率,并且由于焚烧不 充分容易产生二噁英等污染物,运营费用较高;同时,垃圾的高 含水率还使得垃圾不同组分粘连性强,机械分选效果差,限制了 通过分选实现垃圾处理过程优化的可能性。因此,为提高我国垃 圾资源化利用水平、降低生活垃圾管理成本,迫切需要降低生活 垃圾含水率的技术。
降低生活垃圾含水率的主要手段有两种:管理手段和技术手 段。管理手段主要是指源头分类收集,但由于我国居民多年形成 的习惯难以改变,城市现有的居住模式很难开展源头分类收集, 尽管在一些地方开展了部分试点工作,但是效果不明显,而且源 头分类收集尚需与中端分类运输和末端分类处理相配套,推广难 度较大且过程漫长。即使是在分类收集开展较好的德国,尚有一 些地区仍然采用混合收集的模式。
技术手段包括机械挤压和热干化,机械挤压是利用机械高压 作用于生活垃圾,使得其机械脱水,其效果往往受到垃圾颗粒的 不均匀性限制,处理后产物的含水率很难降至55%以下。热干化 是常用的垃圾干燥方法,它处理时间短、效果稳定、而且可以灵 活控制垃圾的含水率。虽然热干化衍生出多种干燥方式和干燥装 置,但由于热干化需要消耗大量热能,处理成本很高,受到很大 的限制。
为此,近年来国内外提出了生物干化(Biodrying)技术。 生物干燥来源于堆肥,但是堆肥是以有机物稳定化为目标的,而 生物干化是以利用生物放热而降低含水率为目标。该技术最早由 Jewell于1984年提出(Jewell W.J.,et al.High temperature stabilization and moisture removal from animal wastes for by-product recovery.Final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cooperative state research service.USDA,Washington,D C. project number SEA/CR 616-15-168.1984),当时主要用于禽 畜粪便的处理,随后被用于污泥的干化处理,近年来开始被用于 生活垃圾的干燥和稳定化处理。
对于一定相对湿度的空气,其可持有的水蒸气量随着温度的 升高而增加,因此,在强制通风的情况下,微生物利用混合垃圾 中的易降解有机物发酵产热,通过热空气对流通风,加速水分挥 发,去除混合垃圾的水分、提高热值(Adani,F.,Baido,D.,et al,2002.The influence of biomass temperature on biostablization-biodrying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Bioresource Technology.83,173-179)。这种处理方式不消耗 外界能量(包括机械能和热能),实现生物干燥的效果,同时还 能使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基本稳定,在后续处理中消除产生臭气的 潜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城市建设研究院,未经城市建设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879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