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42397.1 | 申请日: | 2011-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13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藤井义雄;桐田宏平;恩田要祐;归山秀治;榊田昌史;行松健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梅高强;崔巍 |
地址: | 日本广岛县***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车身 下部结构 | ||
1.一种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隧道部和与下边梁接合的中柱的结合部之间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所述隧道部设置于构成车室底面的底板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所述下边梁设置于车室的侧边部,
所述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具有将所述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与所述下边梁的内壁面部予以结合的结合部件,
所述结合部件具有与所述横梁接合的横梁侧接合部以及与所述下边梁接合的下边梁侧接合部,该下边梁侧接合部的刚性低于所述横梁侧接合部的刚性,
所述横梁的车宽方向外端部设置在比所述横梁侧接合部更靠车外侧且相对于所述下边梁的内壁面部向车内侧离开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边梁的上表面设置在比所述横梁的上表面更上方,
所述结合部件的下边梁侧接合部在比所述横梁侧接合部更上方接合于所述下边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合部件为箱型部件,该箱型部件具有分别与所述横梁的前面部及后面部接合的前面部及后面部、以及将该前面部的上端部及该后面部的上端部彼此连接的上面部,
所述结合部件的所述前面部及所述后面部的至少一者中的所述下边梁侧接合部上形成有开口部,所述横梁的车宽方向外端部设置在比所述开口部的车宽方向内端部更靠车外侧且相对于所述下边梁的内壁面部向车内侧离开的位置,并且保护就座于乘员用座椅的乘员的安全带装置的致动器通过所述开口部设置在所述结合部件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合部件兼备乘员用座椅的安装支架的功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梁具有横梁主体和加强部件,
所述横梁主体沿车宽方向延伸,该横梁主体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与所述下边梁的内壁面部隔开指定距离地相对,所述加强部件设置在所述横梁主体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上,
所述结合部件设置在所述加强部件与所述横梁主体的重合部分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梁包括车宽方向外侧部件和车宽方向内侧部件,
所述车宽方向外侧部件经由所述结合部件结合于所述下边梁,所述车宽方向内侧部件设置在所述车宽方向外侧部件的车宽方向内侧,所述车宽方向外侧部件的强度高于所述车宽方向内侧部件的强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合部件的下边梁侧接合部与所述横梁为非接合状态,使得所述结合部件的下边梁侧接合部的刚性低于与所述横梁接合的所述结合部件的横梁侧接合部的刚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合部件的横梁侧接合部为闭合剖面结构,所述结合部件的下边梁侧接合部为开放剖面结构,使得所述下边梁侧接合部的刚性低于所述横梁侧接合部的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4239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