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保险型组合爬杆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46204.X | 申请日: | 2011-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536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马刘陈;马圆棓;杨天印;李华;刘志奇;郝建国;韩明金;张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刘陈 |
主分类号: | E06C1/387 | 分类号: | E06C1/387;E06C7/18;E06C7/48;E06C7/50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霍彦伟;李想 |
地址: | 454600 河南省焦作***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险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防用的组合爬杆。
背景技术
实施高空抢险救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抢险人员的登高问题,能否快速登上高空的险发部位,直接决定着抢险救援的成功与否,因此如何实现快速登高长期以来一直是抢险救援工作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登高工具无疑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当前抢险登高设备的研究向机动化、高端化发展。以云梯车,举高平台车为代表的各种现代登高设备,不仅机动性强、操作方便,而且可达到的高度也越来越高,其优势已被广大消防官兵高度认可。但其动辙上百万的高昂价格,对经济尚不发达的多数地方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限制了消防部队的装备使用,尤其是这类装备体形庞大、自重巨大,对使用场地要求非常苛刻,极大制约了其战斗性能。以当前国产的最小型消防登高平台车(22米)为例,要求操作场地半径10米,空旷平整、地面坚实,空间没有障碍物,水平方向距救援目标不大于6米,否者该装备只能是个摆设。
对传统的人力登高设备的研究多年来却处于停滞状态,各种单杠梯、两节拉梯为代表的传统登高工具,其结构形式和材质数十年来几乎没有任何改进,这些工具都存在着致命的不足,携带操作方便攀登高度太低(5米以下);攀登高度稍高的(9米拉梯可到7.5米)结构笨重,携带操作不便; 2000年洛阳12.25火灾后,15金属拉梯装备消防部队,虽然将可攀登高度延伸至12米,但近200公斤的重量和庞大的体积使携带操作不便的问题更加突出,而且对使用空间提出了很高要求,需要在不小于8*12平方米的空旷平整场地由8个人操作才能使用,且完成操作时间较长(正常操作的情况下从车上卸下至完全竖起约需10分钟到20分钟),提升战斗力的效果很不理想。除此之外消防部队还装备了软梯,虽然解决了携带方便问题,但却只能从高处向下延伸,而且攀爬十分费力。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中小城市(镇)以单层平房或两层小楼房为主要结构形式的民居被5-7层的多层住宅代替、在大城市虽然几十米、上百米的高层建筑在不断增加,但5-7层的多层楼房仍然是工业和民用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由于我国消防技术规范对这类建筑登高施救面的要求不严格,加之城镇规划的不合理和执行不力,登高车之类的新型登高工具在这类建筑灾害的施救中往往因场地限制而无法使用,就连十五米金属拉梯,也在许多狭小的地方无用武之地,因为登高车辆价格昂贵,财政紧张的中小城镇根本配备不起,当四楼以上发生火灾或其它险情时,消防队员也束手无策。情况特别紧急时,只好借助建筑结构徒手攀爬施救,体力消耗巨大、危险性高,十米以下高度勉强可行,再高一些不但危险重重,救援人员体力也会不支,即使攀爬到位,也再无气力完成施救任务了。
2009年5月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又赋予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的职责,高空抢险或高空救助的实战次数大大增加,高空抢险救援越来越成为公安消防部队的经常性工作任务,在没有登高车辆或登高车辆无法使用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快速登高同时又能保持住足够的救援体力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十分紧迫的研究课题,更是打造消防铁军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的保险型组合爬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依次包括杆头、至少一根杆身和杆尾支架;所述杆头为台阶式的折弯杆,在折弯杆的最高一阶台阶的顶端设置沿墙滑轮,在折弯杆的上部设置保险滑轮,且在折弯杆的最低一阶台阶的下端设置多角度梯钩;所述的杆身由杆身架和位于其上的折叠梯蹬构成;在所述的杆头与杆身之间、杆身与杆身之间、杆身与杆尾支架之间均设置有连接接头;所述的连接接头由卡接连接的母端和子端构成。
所述的折叠梯蹬与杆身架之间通过弹簧铰接;在折叠梯蹬的末端设置导磁体,在杆身架上设置永磁体,永磁体的位置与折叠梯蹬折叠后导磁体的位置相对应。
在所述折叠梯蹬的最外端设置向上直角钩起。
在所述的连接接头中,母端和子端均为与杆身相配合的套筒,母端底部开有弧形凹槽,弧形凹槽内设置凸起;子端顶部设置弧形卡台,弧形卡台与弧形凹槽相配合,且在弧形开台的底部设置凹坑,凹坑与凸起相配合。
在所述弧形卡台的一侧设置楔块,在母端的套筒壁上设置卡槽。
所述的多角度梯钩由两节构成;前节梯钩与后节梯钩之间、后节梯钩与折弯杆之间均为弹性连接。
在所述的前节梯钩前端设置弹性大钩。
在所述多角度梯钩的下沿等间距设置倒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刘陈,未经马刘陈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462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分路器单晶硅回刻的干法刻蚀方法
- 下一篇:一种耐盐厌氧氨氧化菌群的培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