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捻线器的转子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46510.3 | 申请日: | 2011-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23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钱建忠;韩国华;戈惠娟;陆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家港市攀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H7/00 | 分类号: | D01H7/00;D01H7/48 |
代理公司: | 张家港市高松专利事务所 32209 | 代理人: | 孙高 |
地址: | 21561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捻线 转子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捻线器,尤其涉及到捻线器的转子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捻线器还采用了发明名称为:捻线头转子的滚轮机构、申请号为03130742.6的转子机构,该转子机构包括:两个滚轮对,每个滚轮对有两个旋转固定地相互连接的、并且围绕一旋转轴线可转动地支承的滚轮,滚轮对安装在一带有外壳的滚轮筒中,并且,在滚轮筒的外壳上设置有将滚轮筒固定在捻线头转子上的装置。这种转子结构比较复杂,尤其是滚轮的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加工比较困难;而且,对滚轮的安装精度要求甚高,因为滚轮的安装精度直接影响到两根丝线的张力均匀化,影响到捻线的工艺要求。事实上,安装不可能完全精确,这就使得丝线的张力均匀化得不到可靠的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以保证丝线张力均匀化的捻线器的转子机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捻线器的转子机构,包括:开设有中心通孔的支承轴以及上部套设在支承轴上的捻线体,捻线体的下部的一侧设置有斜向的与支承轴的中心通孔相通的外丝通孔,所述捻线体的下部的另一侧设置有斜向的与支承轴的中心通孔相通的变向通孔,所述的捻线体下端中部设置有斜向的与变向通孔相通的内丝通孔。
所述的变向通孔中设置有导向块,导向块的里端设置有与内丝通孔和变向通孔相配合的导向斜面。
所述的外丝通孔和内丝通孔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瓷圈,所述的变向通孔的里端和与内丝通孔的衔接处分别设置有瓷圈;所述支承轴的中心通孔的下端开设有瓷圈安装孔,瓷圈安装孔中设置有瓷圈。
所述的内、外丝通孔相互平行,所述外丝通孔与变向通孔沿支承轴的中心线对称分布。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相当简单,可以确保内、外丝线在支承轴的中心通孔的中心线上交汇,可使得丝线的张力均匀化得到可靠的保障,从而保证了捻线的工艺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承轴,101、中心通孔,2、捻线体,201、外丝通孔,202、变向通孔,203、内丝通孔,3、导向块,31、导向斜面,4、外丝瓷圈,5、内丝瓷圈,6、变向瓷圈,7、中心瓷圈,8、轴承,9、间隔套,10、支承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捻线器的转子机构,包括:开设有中心通孔101的支承轴1和上部套设在支承轴1上的捻线体2,捻线体2下部的一侧设置有斜向的与支承轴1的中心通孔101相通的外丝通孔201,所述捻线体2下部的另一侧设置有斜向的与支承轴1的中心通孔101相通的变向通孔202,所述的捻线体2下端中部设置有斜向的与变向通孔202相通的内丝通孔203, 内、外丝通孔201和203相互平行,外丝通孔201与变向通孔202沿支承轴1的中心线对称分布;变向通孔202中设置有导向块3,导向块3的里端设置有与变向通孔202和内丝通孔203相配合的导向斜面31;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丝线的损伤,外丝通孔20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外丝瓷圈4,内丝通孔20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内丝瓷圈5,变向通孔202的里端以及与内丝通孔203的衔接处分别设置有变向瓷圈6,所述支承轴1的中心通孔101的下端开设有瓷圈安装孔,瓷圈安装孔中设置有中心瓷圈7;所述的捻线体2的下部为上下对合的圆台状,所述的外丝通孔201、变向通孔202和内丝通孔203的向外开口均位于下圆台状部。实际应用时,支承轴1通过一对轴承8和位于这一对轴承8之间的间隔套9活动设置在支承座10上。
使用时,外丝从外丝通孔201穿入支承轴1的中心通孔101,内丝从内丝通孔穿入,并在导向块3上的导向斜面31的引导下,穿过变向通孔202,穿入支承轴1的中心通孔101中,内、外丝从支承轴1中的中心通孔101中穿出。实际工作时,外丝由空心锭子中引至捻线体2使之在外丝离心力的带动下与锭速相等地转动,并带动内丝旋转,内丝初捻;此时,外丝的初捻由空心锭子的旋转来实现,此过程即为对内、外丝的加捻,其捻向、捻度相同;内、外丝在捻线体2内部的交汇点处进行合股加捻,其捻向与内、外丝的捻向相反,捻度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港市攀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张家港市攀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465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