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水质改良的控释型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48023.0 | 申请日: | 2011-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19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郑展望;荆政;丁青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商达环保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16;C02F3/34;C12R1/125;C12R1/085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王秀丽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水质 改良 控释 生态 制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水质改良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一种控释型微生态制剂。
技术背景
目前,我国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全国七大江河水系中,40%左右水质劣于五类标准;全国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城市河段污染突出;沿海河口地区和城市附近海域污染污染严重,赤潮发生频次增加,面积扩大。水环境的污染已直接威胁着城市饮用水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所以,对受污染的江河湖泊水体进行修复,已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
微生物水体净化是专门用于江河湖泊水体净化、污水治理及修复的生物产品,由几十种有益微生物菌群组成,是采用生物工程手段对自然微生物进行改性、强化、驯化培养而成的高效专用微生物,所含微生物均为从自然环境中筛选出一系列的专化性微生物,比在自然状态下的微生物更有效,可通过自然机制建立生物量,能迅速改善水体质量,达到最佳净化水质的效果。
2000年3月,日本科学家将专门用于水质净化的纳豆菌群(友好微生物)直接载入了特制水泥中首度成功。这样一来,目前所使用的易造成污染环境的一些水泥制品,就可以变成具有新功能的环境净化型新材料。纳豆菌专门针对水质污染和防止水质恶化、防止水质反弹等问题的净水材料,只要有水和氧气即可大量繁殖,达到永久净化水质的目的。克服了传统治理方法易反弹、易二次污染、维护费用高等缺点,直接解决了不断定期投放生物菌剂的难题,可达到长期免维护、免反弹、使用简单(直接投放)、见效快等理想效果。
美国Alear-Murray公司的微生物产品,由多种微生物经浓缩休眠后制成,随着微生物的代谢,原体系中的C、N分解为CO2、CH4等气体逸出水面使水质得到改善。近几年来,该项技术已应用于泰国水产养殖池塘的清淤、美国水族馆的水质恢复、纽约中央公园湖泊治污除藻等项目,且均取得成功。
国内目前有益微生物在净水方面的应用日益被接受和重视,但研究仅于起步阶段。在应用方面,国内独立开发的主要是一些单一菌株,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蛭弧菌等;复合制剂主要是仿制或引进国外的商品,且多数是对生长速率、饵料转化率、存活率等方面的数据,还没有用更科学的研究手段和内容评价作用机理和使用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控释型微生态制剂,以解决水质改良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要菌群,以蜡样芽胞杆菌、乳酸菌、酵母菌为辅助菌群配置微生态制剂;其中枯草芽孢杆菌粉末占60-80%,蜡样芽胞杆菌占10-12%,乳酸菌占0-10%,酵母菌占5-15%。
所述枯草芽孢杆菌使用的培养基为蔗糖0.5%,MgSO4 0.02%,CaCO3 0.5%,K2HPO4 0.02%,pH7.0~7.2。
所述枯草芽孢杆菌种子培养的条件为:500毫升三角瓶装液量为100毫升,高温121℃灭菌20分钟,冷却后接斜面一环,摇床培养,摇床转速为200转/分钟,培养温度37℃,培养时间20-28小时。
所述枯草芽孢杆菌的发酵培养基为:蔗糖1%,酵母膏0.02%,MgSO4 0.01%,Na2HPO4 0.01%,CaCO3 0.1%,pH 7.0。
所述枯草芽孢杆菌的发酵条件为:1吨罐中装液量为800L,温度30-37℃,搅拌速度为150-250转/分钟,通气量1-3立方/分钟,培养15-30小时。发酵结束时枯草芽孢杆菌的含量为8×1011-1×1012个/毫升菌液。
所述微生态制剂为固态,基质采用纳米多孔材料,优选二氧化硅。
因其粒径很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吸附力强,表面能大,分散性能好等方面具有特异的性能,使活菌寄居多孔内,减少外在环境对菌的影响,在水体中能缓慢释放菌体,延长菌体对水质的净化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商达环保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商达环保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480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