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蜂窝结构酞菁催化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48548.4 | 申请日: | 2011-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29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胡智文;张敬;黄盾;覃崬益;曹丽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31/26 | 分类号: | B01J31/26;B01J35/04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翁霁明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蜂窝 结构 催化 功能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蜂窝结构酞菁催化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环境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酞菁是一个平面大环化合物,环内有一空穴,可以容纳铁、铜、钴、铝、镍、钙、钠、镁、锌等种多金属元素,含有金属元素的金属酞菁具有与金属卟啉相似的结构,研究表明,金属酞菁能催化许多有机反应,特别是能有效活化氧分子,并在室温条件下催化有机物的自动氧化,研究证明羧基钴酞菁可以催化氧化硫醇等有害物质;电气石是地球上唯一带永久电极的晶体,可持续产生0.06毫安的电流;海泡石纤维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有助于提高催化效率;蜂窝结构可以为催化剂提供巨大的表面积,使催化效率大幅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制备方便,蜂窝结构为催化剂提供了巨大的表面积,使催化效率大幅提高并可持续产生负氧离子的蜂窝结构酞菁催化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按照1:8~12的质量比将电气石粉加入到质量百分比浓度8%硬脂酸溶液中,搅拌1.5~2.5小时,干燥,制得改性电气石粉;
B)按照1:5~10的质量比海泡石纤维加入到质量百分比浓度为3~10%的盐酸溶液中,搅拌~2小时, 脱水干燥,制得活化海泡石纤维;
C) 按照1~3:2:1的质量比将羧基钴酞菁、改性电气石粉、活化海泡石纤维,混合均匀,研磨粉碎成200~400目,然后将其按质量比1:3~10加入到纸板浆料中,混匀后将其制备成纸板;
D)将步骤C)得到的纸板制备成蜂窝结构,得到具有蜂窝结构酞菁催化功能材料。
本发明在上述基础上的优选方案是:
步骤A)按照1:10的质量比将电气石粉加入到质量百分比浓度8%硬脂酸溶液中,搅拌2小时;
步骤B)中按照1:8的质量比海泡石纤维加入到质量百分比浓度为6%的盐酸溶液中,搅拌2小时;
步骤C)中 按照2:2:1的质量比将羧基钴酞菁、改性电气石粉、活化海泡石纤维,混合均匀,研磨粉碎成300目,然后将其按质量比1:6加入到纸板浆料中。
本发明是将羧基钴酞菁、改性电气石粉、活化海泡石纤维制备成具有蜂窝结构酞菁催化功能材料,蜂窝结构为催化剂提供了巨大的表面积,使催化效率大幅提高。同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具有如下突出的优点:1)制备方便;2) 蜂窝结构为催化剂提供了巨大的表面积,使催化效率大幅提高;3)可持续产生负氧离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的介绍: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按照1:8~12的质量比将电气石粉加入到质量百分比浓度8%硬脂酸溶液中,搅拌1.5~2.5小时,干燥,制得改性电气石粉;
B)按照1:5~10的质量比海泡石纤维加入到质量百分比浓度为3~10%的盐酸溶液中,搅拌~2小时, 脱水干燥,制得活化海泡石纤维;
C) 按照1~3:2:1的质量比将羧基钴酞菁、改性电气石粉、活化海泡石纤维,混合均匀,研磨粉碎成200~400目,然后将其按质量比1:3~10加入到纸板浆料中,混匀后将其制备成纸板;
D)将步骤C)得到的纸板制备成蜂窝结构,得到具有蜂窝结构酞菁催化功能材料。
本发明所述的具体实施例是在上述基础上,在公开的数值比例范围内进行任意组合后所得到的任一个可以实施的方案,且并不限于以下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本发明所述的蜂窝结构酞菁催化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按照1:10的质量比将电气石粉加入到质量百分比浓度8%硬脂酸溶液中,搅拌2小时,干燥,制得改性电气石粉;
步骤B)中按照1:8的质量比海泡石纤维加入到质量百分比浓度为6%的盐酸溶液中,搅拌2小时, 脱水干燥,制得活化海泡石纤维;
步骤C)中 按照2:2:1的质量比将羧基钴酞菁、改性电气石粉、活化海泡石纤维,混合均匀,研磨粉碎成300目,然后将其按质量比1:6加入到纸板浆料中,混匀后将其制备成纸板;
步骤D)将步骤C)得到的纸板制备成蜂窝结构,得到具有蜂窝结构酞菁催化功能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485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载流线性摩擦焊接装置
- 下一篇:从液体表面分离内窥镜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