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成膜用油墨、成膜方法、液滴喷出装置、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发光元件、发光装置及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49725.0 | 申请日: | 2011-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87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渡边昭太朗;后藤正嗣 | 申请(专利权)人: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9D11/02 | 分类号: | C09D11/02;H01L51/56;H01L51/54;B41J2/01;B05D7/04;B05D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苗堃;陈剑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膜用 油墨 方法 喷出 装置 发光 元件 制造 电子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膜用油墨、成膜方法、液滴喷出装置、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发光元件、发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有机EL元件)为具有在阳极与阴极之间插入至少一层发光性有机层(发光层)的结构的发光元件。在这种发光元件中,通过在阴极与阳极之间施加电场,电子从阴极侧注入发光层,并且空穴从阳极侧注入发光层,电子与空穴在发光层中再结合,由此生成激发子,该激发子返回基态时,其能量部分作为光放出。
一般地,在有机EL元件中,阳极上设置有空穴注入层,该空穴注入层上设置有空穴传输层或发光层。
作为形成这些层的方法(成膜方法),已知有使用溶解有或分散有成膜材料的成膜用油墨的方法(例如,参见特开2008-77958号公报)。
这种成膜方法由于可不用光刻法或使用掩模的真空蒸镀法而形成图案,因此有制造工艺简单且使用少量原材料即可的优点。
一般地,在有机EL元件各层的构成材料中使用π共轭系化合物。
然而,在以往的成膜用油墨中,有所得膜的载流子(空穴、电子)的传输能过高的问题。该问题被认为是由于在溶剂或分散介质中π共轭系化合物彼此之间容易因π-π堆积的影响而凝聚所引起的。此外,如果构成有机EL元件的层的载流子的传输能过高,则空穴与电子的传输平衡崩溃,发光效率就会下降。
因此,如用这种成膜用油墨通过液滴喷出法成膜,则由于与旋涂法不同,防止π共轭系化合物彼此之间凝聚的力不起作用,因此π共轭系化合物彼此之间容易凝聚,上述问题就变得显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使用π共轭系化合物作为成膜材料时可防止π共轭系化合物之间彼此凝聚、形成具有优异膜质的膜的成膜用油墨、成膜方法、液滴喷出装置及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此外,还提供用该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制成的发光元件和具备该发光元件的发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此目的通过以下所述的本发明而达成。
一种成膜用油墨,其特征在于,含有:
包含π共轭系化合物的成膜材料,及
可溶解或分散所述成膜材料、包含用下式(I)所示的化合物的液体介质;
所述化合物的R1~R6中的至少1个取代基为直链或支链烷基,且该1个取代基的分子结构比其它取代基的分子结构大,使得作为分子整体的分子量偏向所述1个取代基存在的一侧。
[化1]
该化合物的作为分子整体的分子量偏向特定一侧,即,分子对称性低。特别是,由于上述1个取代基并非环状烷基,而是直链或支链烷基,因此该化合物的作为分子整体的平面性下降,结果体积变大(位阻增大)。
因此,该化合物在介在于π共轭系化合物彼此之间的状态下,可增大π共轭系化合物彼此之间π-π堆积的距离。由此,将包含这种化合物作为溶剂或分散介质的成膜用油墨通过液滴喷出法施加到基材上,也可防止π共轭系化合物彼此之间的凝聚。其结果是,可适度抑制所得膜的 载流子(空穴、电子)的传输能。
在本发明的成膜用油墨中,优选在上式(I)中,R1为碳原子数为3~1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R2、R3、R5、R6分别独立地为氢或碳原子数为1的烷基,R4为氢或碳原子数为1~5的直链或支链烷基。
该化合物由于烷基的碳原子数多,因此烷基介在于π共轭系化合物彼此之间,可进一步增大π共轭系化合物的π-π堆积距离。因此,将包含这种化合物作为溶剂或分散介质的成膜用油墨通过液滴喷出法施加到基材上,也可切实防止π共轭系化合物彼此之间的凝聚。其结果是,可进一步适度抑制所得膜的载流子(空穴、电子)的传输能。
此外,由于该化合物在抑制R2~R6的碳原子数的同时增加R1的碳原子数,因此,能够在增加烷基碳原子数的情况下抑制粘度。由此,可用本发明的成膜用油墨进行高精度成膜。
在本发明的成膜用油墨中,优选在上式(I)中,R1为碳原子数为6~10的直链烷基,R4为氢或碳原子数为1的烷基。
由此,能够有效地在增加烷基碳原子数的情况下抑制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未经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497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