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跟踪太阳光能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51696.1 | 申请日: | 2011-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602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陈燕;倪黄埔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燕;倪黄埔 |
主分类号: | G05D3/12 | 分类号: | G05D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60 上海市普***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跟踪 太阳 光能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太阳能利用、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太阳能光电转换,光伏特性效应跟踪的一种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对太阳能的利用开发,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太阳能的光热转换,二是太阳能的光电转换。前者的利用开发相对比较成功,对后者来说,要解决的问题就比较多,其中主要一点就是如何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影响光电转换效率的因素很多,有光电转换材料的问题,有加工过程中工艺技术问题,还有如何运用及使用方法的问题。在国内光电转换,光伏发电方面普遍存在有二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利用自然能源的方法,将太阳能光电板朝一定方位、角度、固定后,就不再做调整了,任其发电。这种方法光电转换效率最低,每天有效光照发电时间约二小时,其余时间都因光照角度偏离过大,而失去发电能力。其次、就是在东、南、西三个方位,分别布置有太阳能光电板,无论什么时候,总有一个面的光电板,是受阳光的相对正面照射,而另二个面的光电板就失去了发电作用。对于太阳光能的利用,总会涉及角度问题,无论是光热还是光电的转换,都与阳光照射转换器件的角度有关,这是因为被照物体与阳光,成90度(直角)时,受光面积最大,而此时无论角度变大或缩小,都会减少有效光照面积。光电转换效率高低,是在同一个光源、同样的光照距离,同样的有效光照面积下得出的结论。当被照物与阳光照射偏离90度(直角)位时,受光面积的减少使得吸收光功率的能量下降,进而导致光电转换效率不高。为此在现有条件下,如何运用现有的光电转换器材,去有效地跟踪保持与阳光照射角度,以达到最大的光照面积,而吸收获取足够的光功率,来保证和提高光电转换效率,是致关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光电转换、光伏效应的利用更为明显。以太阳能光电板来说,阳光正面照射时,光伏效应特好,光电池板端电压很高,当阳光侧面照射时,光伏效应很差,负载能力大大降低,光电池端电压也降低。为此,要想提高光电转换效率,跟踪光源方向,获取跟踪样本成为首要问题。目前,传统的跟踪取样方法,主要有光电感应头,红外感应跟踪等,当然不外乎还有其它的传感方式。在运用及使用过程中,多数是采用一个传感器,单方面寻找跟踪太阳光,或是用二个传感器,一个跟踪方向、另一个跟踪阳光的仰角度,用二个电机分别驱动,主动寻找跟踪阳光的方向及仰角度。这种方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多云天气、阳光瞬间被云层遮挡,几分钟后又出了云层,风吹树枝叶的晃动,使阳光时隐时现,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会使跟踪探头忙个不停,同时控制着执行电路,使发电系统光电池板也不停地跟随转动。就太阳能发电系统而言,自然能源的利用,本身就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加上这种短暂的阳光变化,而带来过于灵敏的频繁跟踪,反到使得整个发电系统工作稳定性变的很差。从而光电转换效率大为降低。如何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将有限的光照发电时间充分利用,除了在其它方面要有所突破以外,在如何运用、使用光电转换传感器的方法上,能有所改进或突破,对提高太阳能光电转换效率都是大为有利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加快人类对太阳能开发利用步伐,对提高太阳能光电转换效率,就实际应用中,如何提高太阳能光电板使用效率,开扩太阳能光电板的使用功能,解决如何跟踪太阳光能,及跟踪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实现节能、环保之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案公开一种跟踪太阳光能的方法,它适用于需要对太阳光能进行跟踪取样的,各种光电转换设备及装置,其特征是:采用多块太阳能光电池板,按照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及自转的,固定轨道与太阳光照方向、角度,在轨道运行途中的各个时间段,所对应的位置上,将多块太阳能电池板,预先设计、布局、安装于地面某处,待每天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正是这多块太阳能电池板,接受阳光照射的开始,随时间的推移,地球公转及自转的延续,阳光依次照射这多块太阳能电池板的过程,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及自转轨道运行的过程,也是多块太阳能电池板,按时间推移被依次照射的过程。
进一步细化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燕;倪黄埔,未经陈燕;倪黄埔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16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