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组呼的方法及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52366.4 | 申请日: | 2011-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580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胡振兴;李龠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06 | 分类号: | H04W4/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龙双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9 | 代理人: | 王君;张亮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方法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具体涉及组呼的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物联网也被称作M2M,即Machine to Machine(广义的还可理解为Machine to Man,Man to Machine,Machine to Mobile),目的是把所有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它们与互联网相结合,可以实现所有物品的远程感知和控制,由此生成一个更加智能的生产生活体系。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M2M设备的数量会变的十分巨大,这些设备会和无线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并且通过无线连接获得数据或者将数据上报到控制中心。因随机或周期的上报数据对网络造成极大的冲击,甚至造成网络的拥塞甚至瘫痪。
M2M的应用场景中,包括无线水表、电表等应用终端设备移动性较低,且一般会要求所有终端设备周期进行数据上报,针对这种应用需求,当前通信系统一般通过逐个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操作,这种方式使得每次上报时,所有终端设备均要执行与当前手机终端类似的完整信令流程,并通过调度来发送数据,由于终端设备数目巨大,这种方式导致信令交互量也很大,甚至导致信令超负荷(Signaling overload),而且,这种同质化的操作无疑对系统资源是个较大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组呼的方法及设备,能够解决大规模M2M设备周期上报时,信令交互多导致超负荷的问题。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组呼的方法,包括:为用户设备配置组上下文;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全频带上行信道质量探测的消息;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携带全频带上行信道质量探测信号的响应,所述响应为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全频带上行信道质量探测的消息发送的;根据所述携带全频带上行信道质量探测信号的响应,更新所述组上下文,所述更新的组上下文包括组呼参数,所述组呼参数用于接收组呼消息并发送响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携带所述组呼参数的消息;根据所述更新的组上下文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组呼消息;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组呼消息以及所述组呼参数发送的组呼消息的响应。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组呼的方法,包括:接收基站发送的全频带上行信道质量探测的消息;根据所述全频带上行信道质量探测的消息,向所述基站发送携带全频带上行信道质量探测信号的响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携带组呼参数的消息,所述组呼参数用于接收组呼消息并发送响应;存储所述组呼参数,并在空闲态时仍保持所述组呼参数;根据所存储的所述组呼参数,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组呼消息,并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组呼消息的响应。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组呼的设备,包括:配置模块,用于为用户设备配置组上下文;收发模块,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全频带上行信道质量探测的消息;和用于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携带全频带上行信道质量探测信号的响应,所述响应为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全频带上行信道质量探测的消息发送的;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收发模块接收的所述携带全频带上行信道质量探测信号的响应,更新所述配置模块配置的组上下文,所述更新的组上下文包括组呼参数,所述组呼参数用于接收组呼消息并发送响应;所述收发模块,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组呼参数的消息,所述组呼参数为所述处理模块更新的所述组上下文中包括的;所述收发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处理模块更新的所述组上下文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组呼消息;所述收发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组呼消息以及所述组呼参数发送的组呼消息的响应。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组呼的设备,包括:收发模块,用于接收基站发送全频带上行信道质量探测的消息,根据所述全频带上行信道质量探测的消息,向所述基站发送携带全频带上行信道质量探测信号的响应;所述收发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携带组呼参数的消息,所述组呼参数用于接收组呼消息并发送响应,所述组呼参数包含在所述基站更新的组上下文中;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所述收发模块接收的组呼参数,并在空闲态时仍保持所述组呼参数;所述收发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存储模块所存储的所述组呼参数,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组呼消息,并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组呼消息的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23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