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强激光防护功能的望远镜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52681.7 | 申请日: | 2011-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98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牛燕雄;牛海莎;和婷;苏平;崔云霞;张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B23/02 | 分类号: | G02B2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激光 防护 功能 望远镜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望远镜系统,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强激光防护功能的望远镜系统,属于光电对抗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从1960年激光问世以来,激光在国民经济及军事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激光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如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制导、激光通讯和战术激光武器及战略激光武器等,大大推动了激光技术的发展。人眼、光电系统是一种“弱光系统”,激光可造成“弱光系统”的暂时性和永久性破坏。随着激光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的日益深入和广泛,强激光对人眼、光电系统的威胁日趋严重,如何防护强激光,保护人眼、光电系统的损伤破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激光防护装置是基于线性光学原理而研制而成的,主要有吸收式、反射式、相干式、全息式激光防护装置。由于工作原理的限制,这些激光防护系统或装置存在着防护波长单一、透过率不高、有防护角度等缺点和不足,严重影响防护装置或系统的有效应用,特别是激光武器向着可调谐方向的发展,对激光防护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探索研究一种新型的防护技术,主要利用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包括非线性吸收、非线性散射、非线性折射和非线性反射,采用的非线性材料有很多如绿茶、液晶、炭黑、C60等。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离真正的工程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急需寻找新的激光防护技术和方法,保护人眼、光电系统免受强激光的损伤和破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强激光防护装置防护波长单一、透过率差、防护角度低等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强激光防护功能的望远镜系统。
本发明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种具有强激光防护功能的望远镜系统,包括物镜系统、目镜系统、倒像系统,该望远镜系统中还包括一片功能性平面反射镜,功能性平面反射镜置于倒像系统之后、目镜系统之前,且与水平视线成45°角。
作为优选方案,功能性平面反射镜包括基底和光学薄膜,光学薄膜蒸镀于基底的表面。
作为优选方案,功能性平面反射镜中的光学薄膜为高分子聚乙烯材料。
作为优选方案,功能性平面反射镜中的光学薄膜在弱激光辐照时,在可见光区域的平均反射率为0.7,在紫外、红外区域反射率不高于0.4,在强激光辐照时,光学薄膜损伤,平均反射率降低到0.1以下。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功能性平面反射镜与望远镜系统为活动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倒像系统为五角屋脊棱镜。
该具有强激光防护功能的望远镜系统可设计成视放大率为6倍、8倍、12倍等形式的手持式望远镜,代替现在装备的手持式望远镜;也可设计成视放大率为1倍、2倍的光电装备强激光防护系统,实现光电系统的强激光防护。
本发明提供的具有强激光防护功能的望远系统,当入射的激光较弱时,光束通过物镜系统、经过倒像系统,会聚到功能性平面反射镜,功能性平面反射镜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反射光束通过目镜系统出射出去,望远镜系统具有较高的透过率;当入射的激光具有较高的功率时,经过物镜系统会聚的光束辐照到功能性平面反射镜表面,激光光斑将具有很高的功率密度,造成表面反射膜层,甚至是基底材料的烧蚀或汽化,这时功能性平面反射镜具有很低的反射率,从而限制强激光的传输,保护人眼、望远镜系统免受强激光的破坏。
由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具有强激光防护功能的望远镜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光学系统,代表着军用望远镜强激光防护的发展方向。同时,该望远镜系统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便宜,便于装配等优点,对强激光的防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功能性反射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具有强激光防护功能望远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光学薄膜,2为基底,3为物镜系统,4为倒像系统,5为功能性平面反射镜,6为目镜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26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