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秸秆基包装材料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52921.3 | 申请日: | 2011-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85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姜勇;陆瞿亮;强光初;张征林;陆解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勇 |
主分类号: | C08L3/02 | 分类号: | C08L3/02;C08L97/02;C08L29/04;C08K3/26;C08K3/34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214187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秸秆 包装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秸秆基包装材料的制备方法,是以小麦、水稻、玉米、花生壳等农作物废弃物为基料,添加常用的胶黏剂和无机填料以增加包装材料的强度,采用热模压成型技术制备包装材料的方法,属于包装材料及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内外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大多为塑料制品,例如发泡聚苯乙烯(EPS)、聚丙烯(PP)材料等。这类塑料包装制品虽然质轻,但是无法在自然界中生物降解,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后续的清污处理困难极大,带来了严重的社会负面效应。而且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开采成本的提升,塑料制品的价格必将随之上涨。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需求的增长,粮、棉等农作物的产量逐年提高,每年形成7亿吨左右的秸秆资源,其中大部分被焚烧,不仅没有使秸秆资源得到有效的再利用,而且造成了环境污染,向空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固体微粒。秸秆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利用现代化工和生物技术,将秸秆本身或秸秆中的不同组分制备成工业、农业、生物等领域的产品,不仅开发了新的资源利用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且缓解了大量秸秆被焚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开辟节能减排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环境意义。
利用稻杆、麦杆等农业废弃物经混合、模压等干法加工制成植物纤维缓冲包装材料是一种变废为宝的有效途径。将粘合剂以及无机填料添加入秸秆当中能有效提升包装材料的强度,拓宽材料的应用领域,提升应用价值。制得的包装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力学强度,并能实现自行降解,减少白色污染。为此国内外都在积极研究新型包装材料以实现替代塑料制品。其中,张光瑞等人的发明专利(专利公开号为CN1040768)以植物的杆、茎、叶作为主要原料,加入粘合剂后在常温下压制成型。杨中平等人的发明专利(专利公开号为CN1129664A)是以玉米秸秆中的髓为原料,在不添加粘合剂的情况下经热模压成型制备包装材料。
目前,国内外以生物质材料为基体的包装材料中很少添加无机填料,因此在成型加工要求成型压力较大,才能使得生物质在热压成型过程中结合的较为致密,制品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成本低廉、质轻、力学强度好、工艺简单以及无污染的一种秸秆基包装材料的制备方法。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秸秆基包装材料的制备方法,其配方比例按重量份计,步骤如下:
(1)粉碎:取农作物废弃物,机械粉碎后过40目筛,得到秸秆粉料待用;
(2)混合:取30-100份的淀粉和15-30份聚乙烯醇,溶解于30-100份85-95℃水中,制得糊状物;加入30-100份的秸秆粉料,搅拌后混合均匀;加入溶于50-60℃水中的胶黏剂15-50份,再加入无机填料15-100份,搅拌后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
(3)模压成型:将所得混合物加入到模具中模压成型;模压温度为120℃,模压时间为2-5小时,模压压力为400000Pa;
(4)风干:将模压成型的混合物取出在自然条件风干24-48小时,修边成型后即制得秸秆基包装材料。
所述胶黏剂为硅酸钠和氟硅酸钠。
所述无机填料为碳酸钙或滑石粉。
所述农作物废弃物为麦秸、玉米、水稻和花生壳中之一或任意几种的任意比例组合。
秸秆基包装材料性能评价测定:
1、悬臂梁冲击强度测定:
测试按照GB5471有关规定进行制备,将每个需要测试的样品分成五份,连续测试五次,求取平均值。
冲击强度单位为(KJ/m2),计算式如下:
式中
a-材料的冲击强度,KJ/m2;
W-破坏试样吸收并修正后的能量值,J;
b-试样宽度,mm;
h-试样厚度,mm;
2、吸潮性能测定:秸秆基包装材料在自然条件下能够吸收空气当中的水分,使其重量增加,力学强度降低,因此需要测量样品的吸潮率。计算吸潮率时计算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勇,未经姜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29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