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蓄电池的补酸装置、补酸系统和使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53497.4 | 申请日: | 2011-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44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熊正林;王晓辉;胡清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士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36 | 分类号: | H01M2/36 |
代理公司: | 深圳鼎合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81 | 代理人: | 彭家恩 |
地址: | 2351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蓄电池 装置 系统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池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蓄电池的补酸装置、补酸系统和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蓄电池具有价格低廉、质量可靠、容量范围大、维护简便、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重要领域,各行各业对蓄电池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在保证生产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提高蓄电池的生产效率十分必要。在蓄电池生产过程中有一道补酸工序,现有补酸装置包括酸壶补酸。其补酸过程可概括为:首先利用量杯自储酸装置中取酸再装入酸壶中,然后利用酸壶将酸液倾倒入蓄电池中。此种补酸方法存在的缺陷是,由于酸壶容量有限,每取酸一次只能对几个甚至有时只够对一个电池进行补酸处理,因此需要频繁取酸,如此就导致了两个问题:第一,操作者频繁手动取酸,额外增加了工作量,必然影响蓄电池的生产效率;第二,酸壶利用量杯取酸,在反复倾倒过程中容易导致酸液洒落,不仅浪费酸液,而且洒落的酸液具有腐蚀性,对环境和操作者健康都会有影响。
酸壶取酸还有一个不足之处,酸液自酸壶倾倒入蓄电池补酸口中时,酸液很容易自流出来,流到蓄电池上造成端子腐蚀或者使电池上的各个回路之间短路,造成打火,最终烧伤电池。
因此,对现有补酸装置的改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蓄电池,能够减少操作者工作量,避免补酸过程中酸液洒落的补酸装置和补酸系统以及其使用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蓄电池的补酸装置,包括主体、驱动件和至少两个控制件;所述主体的内部设有空腔;所述驱动件包括滑动部和传动所述滑动部的施力部;滑动部与空腔的内腔壁密封配合形成滑动副,并将所述空腔分割成容酸腔和活动腔,容酸腔的腔壁上设有用于与蓄电池补酸口连通的出酸道和用于与储酸装置连通的进酸道,所述进酸道和出酸道内分别设置至少一个用于控制其通闭的所述控制件;所述活动腔的腔壁上设有进出口;所述施力部的一端穿过所述活动腔从所述进出口中伸出所述主体外。
优选地,所述控制件为单向阀,位于所述进酸道内的单向阀的出酸口通向所述容酸腔,位于所述出酸道内的单向阀的出酸口通向所述蓄电池补酸口。
优选地,所述出酸道的出口处直径小于所述蓄电池补酸口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驱动件为活塞,所述滑动部为活塞头部,所述施力部为活塞杆。
进一步地,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活塞杆伸出所述主体的部分,另一端固定于活动腔的外腔壁上。
优选地,所述外腔壁包括一个平台,所述活塞杆垂直穿过所述平台,所述弹簧固定在所述平台上。
优选地,所述活塞杆伸出所述主体外的部分设有直径大于所述活塞杆的推板。
优选地,所述容酸腔的前端呈漏斗状,所述出酸道和进酸道设置在漏斗状的缩口部分。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蓄电池补酸系统,包括储酸装置和权利要求1-8所述的补酸装置,所述储酸装置与补酸装置的进酸道密封连通。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述补酸系统的使用方法,步骤包括:
a.提供上述的补酸系统;
b.关闭出酸道,打开进酸道;
c.驱动滑动部做功,增大容酸腔的内部空间,使酸液从储酸装置进入容酸腔内;
d.关闭进酸道,打开出酸道;
e.驱动滑动部做功,压缩容酸腔,使酸液从出酸道流入目标物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补酸装置与储酸装置密封连通,通过驱动件和控制件的配合,改变容酸腔内酸液的压强,进而使酸液自动从储酸装置中补入容酸腔内,再从容酸腔进入蓄电池补酸口中,整个补酸过程保证密封,酸液不洒落,操作者只需操控驱动件即可控制整个过程,降低了操作者的工作量,提高了补酸效率,保证了生产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用于蓄电池的补胶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士电池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理士电池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34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