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射流泵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55503.X | 申请日: | 201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52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韩铁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铁夫 |
主分类号: | F04F5/00 | 分类号: | F04F5/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潘国庆;李雁翔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射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的混流元件。
背景技术
射流泵是用压力较高的主流体引射压力较低或无压的次流体,输出中压混合流体的混流元件。现有的引射器中最典型的结构为文丘里引射器,文丘里引射器的本体是一根前端设有扩孔腔混合室的圆管,混合室的侧面设次流体入口,混合室内设连通主流体入口管的喷嘴,喷嘴出口正对混合室收缩锥出口连通的小直径混合输出管。
文丘里引射器通过喷嘴,使工作流体卷吸进入混合室的被引射次流体,进入混合输出管。使两者经混合管内混合传热传质均速均压,再从混合管末端输出混合流体,完成高压主流体抽吸低压次流体进行混流输送。
这种单管引射器的结构,延用至今基本未变。它的优奌是结构简单,使用可靠但也有如下缺奌:
为实现主流体(工作流体)对次流体(被引射流体)的充分均混,需要较长的混合管(或混合扩压管)。因而,现有引射器的重量和空间占位大;对许多需要小体积和轻负载的重要场所而言,其安装使用十分不便。对较大流道通径和流量的单管喷液引气喷射泵,需大流道通径混合管,和大径束的主流体射流。因主流体射流位于混合室中央,次流体是在主流体射流束周边被卷吸的,主流体射流直径越大就意味单位体积的主流体与次流体的接触率和卷吸效率越低,即引射系数变低,引气功能大打折扣。为使主、次流体能充分掺混並传热、传质、均压混合,就必需增加混合管(或混合扩压管)的长度,这就造成喷液引射泵喷射效率低和轴向尺寸过大。
专利号为ZL200920106414.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多喷嘴环形射流泵。它由在外环形套管中设置一圈都通入中间总管的小射流器构成,每个小射流器都由一个喷嘴、一个喉管、一个扩散管组成;它使用高压液引射低压地层液到地面达到探油目的。它由一圈小单圆管射流器并联和中央单向球阀共同构成的射流泵,其实是具有止回阀的多单管引射器的一级并联射流泵,其结构特殊,其功能专用地下探油,因此做为大流量通用射流泵使用并不合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射流泵,它在大流量时性能好,尤其是在较好引射比情况下仍能获得较高混合输出压,可克服上述单管引射器的轴向尺寸太长,抽射率低的缺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射流泵,包含外管、中心管、环形端盖、中央喷嘴和环形喷嘴;该外管沿中轴线由前向后依次设有大直径管段、第一收缩锥管段、过渡管段、第二收缩锥管段、后直管段;该环形端盖封闭该外管大直径管段的前端口;该中心管固连于该环形端盖的中心孔并同轴地伸入该外管的过渡管段;该中心管内孔的前端为主流体入口,该内孔的后端设该中央喷嘴;该环形喷嘴设在该外管大直径管段与该中心管之间,并与该环形端盖之间划分出一个环形流道,该环形流道与该中心管的内孔及该环形喷嘴的入口连通;在该环形喷嘴之后的该中心管与该外管的大径直管段、第一收缩锥管段之间的环形空间构成环形混合室,该外管大径直管段位于该环形混合室的侧壁开有次流体入口;该中心管与该外管的过渡管段之间的环形空间构成环形混合管;该外管的过渡管段位于该中心管之后的部分及该外管的第二收缩锥管段构成中心混合室,该外管的后直管段构成中心混合管;上述环形喷嘴、环形混合室和环形混合管构成环形引射器,上述环形混合管的出口、中央喷嘴、中心混合室及中心混合管构成中央引射器,该环形引射器同轴串连地设置在该中央引射器的前端;
该环形引射器中该环形喷嘴的喷口伸向该环形混合室内,并朝向该环形混合室后部的收缩锥口及该环形混合管的出口;
该中央引射器中该中央喷嘴的出口及其周围的该环形混合管的出口平滑对接且直通该中心混合室的入口,该中央喷嘴的出口朝向该中心混合管的出口;
来自主流体入口的主流体,一部分经该环形流道由该环形喷嘴喷出并引射通入该环形混合室的次流体共同进入该环形混合管内混合并输出环形混合流,另一部分经该中央喷嘴向该中心混合室出口喷射并引射周围该环形混合管出口的环形混合流,共同进入该中心混合管做再次混合输出,完成高压主流体泵抽低压次流体的混流输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铁夫,未经韩铁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550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