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55989.7 | 申请日: | 201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56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沟口敦士;今江友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E06B11/00 | 分类号: | E06B11/00;E06B3/46;B61B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朱丽娟 |
地址: | 日本国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限制出入口处的人和车辆等的通行的门装置,尤其涉及在站台上限制上下列车的乘客的通行的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铁路公司为了防止乘客从站台落入轨道内,研究出沿着站台的侧端部设置防止落下栅栏。该防止落下栅栏不仅要防止乘客从站台滚落到轨道内,还必须确保上下停靠于站台的列车的乘客的通道。例如,在与停靠于站台的列车的门(车门)相对的位置处具有设置了沿水平方向滑动并开闭的滑动门的防止落下栅栏(参见专利文献1)。该防止落下栅栏构成为通常关闭滑动门,当允许乘客上下停靠于站台的列车时打开。通过打开滑动门就能够确保乘客的通道。
还提出了如下的防止落下栅栏,其在立设于站台的侧端部的相邻2根支柱之间跨设了能够沿着该支柱在上下方向滑动的可动栅栏,以取代上述滑动门(参见专利文献2)。该防止落下栅栏在与停靠于站台的列车门(车门)相对的位置处设置了可动栅栏。防止落下栅栏通常使可动栅栏处于几十cm~1m左右的高度,用以防止乘客从站台落入轨道内。另外,当允许乘客上下停靠于站台的列车时,将可动栅栏提起至几m(2~3m)左右的高度,确保上下该列车的乘客的通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62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322823号公报
然而,根据列车种类的不同,设置于1节车辆(1个车辆)的车门个数也不同。另外,车辆的长度也会随种类不同而不同。即车门的间隔按照列车的种类而存在差异。
如上所述,防止落下栅栏务必要确保上下停靠于站台的列车的乘客的通道。换言之,防止落下栅栏必须对于停靠于所设置的站台上的所有列车,通过滑动门或可动栅栏开闭与车门相对的位置。
专利文献1的防止落下栅栏需要使用当打开了滑动门时收容该滑动门的门室。设置该门室的空间会限制滑动门的宽度和滑动门的间隔等。因此当停靠的列车的种类较多的站台的情况下,难以针对所有种类的列车使滑动门与各种列车的车门相对。另外,当由于列车时刻表修订等使得其他新种类的列车停靠于站台的情况下,也存在该列车的车门与滑动门不相对的情况。
如上,存在由于停靠于站台的列车而限制了可应用范围,或由于所设置的防止落下栅栏而限制了能停靠的列车种类(限制了列车时刻表修订等)等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构成中,使可动栅栏沿上下方向滑动,因此不是必须使用专利文献1的构成所述的门室。因此能够在某种程度自由设定该可动栅栏的宽度长短。因而就能够抑制上述专利文献1的问题。但是为了使该可动栅栏沿上下方向滑动,需要将高度为2~3m左右的高度的支柱立设于站台上。另一方面,当处于地铁站台的情况下,存在天花板高度限制了能够立设的支柱的高度的问题。
另外,为了确保站台上乘客的安全,优选发生异常时周围的乘客能手动简单地打开防止落下栅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装置,其能够抑制所设置的场所及其环境对于可应用范围的限制,而且能提高发生异常时周围人的安全性。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达成其目的,本发明的门装置具备如下构成。
固定支柱分别立设于出入口的两侧。在每个固定支柱上,以相对于该固定支柱沿着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有可动支柱。进而,止动部件跨设于2根可动支柱之间。
因此当把可动支柱降低到下限水平时,止动部件处于几十cm~1m左右的高度,当把可动支柱提起至上限水平时,即使止动部件到达2m左右的高度,也能抑制固定支柱和可动支柱的高度。因此,能抑制所设置的场所及其环境对可应用范围的影响。尤其在用于站台的情况下,能充分抑制所停靠的列车的种类和站台的天花板高度等环境带来的限制。
还可以构成为以能够相对于跨设的2根可动支柱沿着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止动部件。
另外,固定支柱在内部具有:第1平衡部,其对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的可动支柱施加朝上方提起的作用力;以及第1滑动抑制机构部,其在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的可动支柱位于下限位置时,抑制该可动支柱由于第1平衡部的作用力向上方滑动。通过第1平衡部与第1滑动抑制机构部获取平衡,使得可动支柱不会相对于固定支柱自然地向上方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姆龙株式会社,未经欧姆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598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