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填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57488.2 | 申请日: | 2011-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64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周健;何强;柴宏祥;陈博;段送华;覃光旭;何雨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00 | 分类号: | C02F3/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3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污水处理 填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氨酯(PU)材料最早由德国OttoBayer博士于1937年合成出来的,是一种在其分子链上均含有氨基甲酸酯重复单元的高分子材料,可以制备多种多样的PU材料。虽然PU材料发展至今只有60余年的历史,其“资历”远比不过高分子材料中的老品种,但却由于其优良的性能而倍受世人的重视。1998年全球PU产品的产量为770万吨,2000年已超过860万吨,全球平均年增长率为4%~5%。中国的PU工业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PU工业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PU工业的发展速度已超过发达国家,根据2009年在辽宁省葫芦岛市举行的中国(葫芦岛)PU产业高峰论坛传出消息,我国PU产品产量已占到全球总量的30%左右。PU软泡作为聚氨酯泡沫中的一种,具有多孔性、比表面积高和稳定性较强等众多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填料,以解决污水处理厂普遍面临提高排放标准后,由于进水碳氮比偏低而导致出水总氮难以达标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污水处理填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通过自制聚氨酯泡沫作为生物膜填料,其具有生物亲和性强、亲水性好和生物负载量大等优点,非常适用于作为水处理生物膜填料,并且通过往聚氨酯泡沫中添加相应碳源,能够解决污水厂碳源不足的难题。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填料,其成分的重量份数为:100份聚醚多元醇、44.7份甲苯二异氰酸酯(TDI)、0.1~0.6份三乙烯二胺、0.8份硅酮表面活性剂(L580,3.3份蒸馏水、0.06~0.14份辛酸亚锡和20~40份碳源加载物料。
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填料,其特征是:所述碳源加载物料为淀粉、纤维素或麦芽糊精。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填料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料:按照重量份数称取20~40份碳源加载物料、100份聚醚多元醇、44.7份甲苯二异氰酸酯(TDI)、0.1~0.6份三乙烯二胺、0.8份硅酮表面活性剂(L580)、3.3份蒸馏水、0.06~0.14份辛酸亚锡和20~40份碳源加载物料;
第二步,部分原料混合:先将按重量份数称的聚醚多元醇、三乙烯二胺、硅酮表面活性剂、蒸馏水和辛酸亚锡混合,用搅拌器低速搅拌,速度控制在80-100r/min的范围内,随着混合液的低速搅动,缓慢向混合液中加入称重后的碳源加载物料;
第三步,加甲苯二异氰酸酯:加入称重后的碳源加载物料完毕后,提高搅拌混合速度,速度控制在200-300r/min的范围内,至混合液及碳源材料充分混合后,加入称重后的的甲苯二异氰酸酯(TDI);
第四步,发泡成型:提高搅拌速度,速度控制在400-500r/min的范围内, 4-5s后,将混合液倒入模具中发泡成型,待泡沫体具有一定强度后放入恒温烘箱中,在100℃下熟化一天即成。
本发明的填料密度介于0.717 g/cm3~0.911 g/cm3之间,均略小于水,无需动力提升即可悬浮于水中,填料孔隙以500um~1000um孔径为主,比表面积介于3.8712m2/g ~9.8370 m2/g之间,能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传质通道及附着表面。填料活性好,且稳定性强,抗冲击能力强,处理效果好。
淀粉类缓释碳源填料的淀粉填充比为40%、表观密度为0.754 g/cm3时,填料在碳源释放量及缓释性等各方面均较优;在清水碳源静态释放试验中,填料静态碳源释放量为总碳源量的6.8%;填料脱氮效能研究结果表明,在每日进水硝氮浓度为40 mg/L 条件下,经过清水碳源释放后的填料维持出水NO3--N低于15mg/L的天数达28d,在每日进水硝氮浓度为20 mg/L 条件下,填料每日投加量为0.25g的工况下即能维持出水达一级A标准;填料反硝化碳源利用后微观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填料表面附着有大量混合微生物菌群,且具有良好的分层结构,为不同微生物提供不同微环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748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燃动车火灾报警灭火系统
- 下一篇:增强型保温模板生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