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校正渗碳淬火齿圈不圆度的装置及校正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58255.4 | 申请日: | 2011-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73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张小忠;黄兴刚;李章芬;高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32 | 分类号: | C21D9/3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1321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校正 渗碳 淬火 齿圈不圆度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零件加工变形校正装置及校正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校正渗碳淬火齿圈不圆度的装置及校正方法,用于汽车车桥轮边内齿圈的热处理变形的校正。
背景技术
轮边内齿圈是重型和特种车桥轮边差速器的重要零件。为了满足性能要求,内齿圈设计采用低合金结构钢锻件加工、制齿后进行渗碳淬火、回火处理,并对内齿圈的不圆度要求较高(一般为≤0.20mm)。目前内齿圈的加工一般采用渗碳淬火、回火,然后对已热处理的内齿圈的不圆度进行测量分选,对不圆度超差的产品必须再次在可控气氛炉内加热保温后单件出炉,单件在淬火压床上进行淬火、回火处理,以保证超差品达到合格要求的工艺方法。此种加工方案和方法虽被普遍采用,但存在以下缺陷:(1)渗碳淬火工序除必要的渗碳炉外还需要配置淬火压床和可控气氛加热炉等设备,投资大;(2)由于再次进行了热处理对工件的金相组织的控制带来风险;(3)能耗高、加工成本高;(4)生产周期长。因此,以上情况需要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校正渗碳淬火齿圈不圆度的装置,它能提高内齿圈渗碳淬火、回火后不圆度校正工序的效率,降低成本和投入,节能减排,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校正渗碳淬火齿圈不圆度的校正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校正渗碳淬火齿圈不圆度的装置,包括外撑头、楔销、内撑头,其特征是:所述外撑头一端部的纵断面呈矩形,该端部的上面设有一小矩形孔,该端部内设有一与小矩形孔相通的大矩形孔,外撑头的另一端部的横断面呈楔形;
所述内撑头一端部的纵断面呈矩形,端面为倾斜端面,该端部与外撑头一端部内的大矩形孔对应配合,内撑头的另一端部的横断面呈楔形;
所述楔销插入外撑头一端部上面的小矩形孔,其竖直侧面与外撑头该端部内的大矩形孔的底面贴合、和竖直侧面相对的倾斜侧面与内撑头一端部的倾斜端面贴合。
所述的一种校正渗碳淬火齿圈不圆度的装置,其所述外撑头的另一端部和内撑头的另一端部均能与经测量变形超差的轮边内齿圈内齿啮合。
所述的一种校正渗碳淬火齿圈不圆度的校正方法,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校正渗碳淬火齿圈不圆度的装置装入已经测量不圆度超差的轮边内齿圈内,外撑头和内撑头的另一端部与轮边内齿圈的短轴(即轮边内齿圈较小的直径)的内齿啮合,按轮边内齿圈不圆度的长轴(即轮边内齿圈较大的直径)、短轴的差值δ的大小不同分别对楔销进行敲击或施压,以推动外撑头和内撑头撑涨轮边内齿圈,使轮边内齿圈的长轴、短轴发生变化,并锁定撑量;
第二步,将装入本装置的轮边内齿圈放入低温炉内进行稳定化处理后,出炉空冷;
第三步,待轮边内齿圈冷到室温后再退出楔销,外撑头和内撑头会回位,轮边内齿圈不圆度回弹,以此校正其长轴、短轴差值,达到校正轮边内齿圈的不圆度。
采用本发明所述的装置和校正方法对轮边内齿圈热处理后的校正不需进行再次进行热处理,仅需在低温下进行稳定化处理,不仅大幅降低设备投资和制造成本、节能减排,而且缩短了生产周期、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1和图2所示一种校正渗碳淬火齿圈不圆度的装置,包括外撑头1、楔销2、内撑头3;
外撑头1一端部的纵断面呈矩形,该端部的上面设有一小矩形孔,该端部内设有一与小矩形孔相通的大矩形孔,外撑头1的另一端部的横断面呈楔形;
内撑头3一端部的纵断面呈矩形,端面为倾斜端面,该端部与外撑头1一端部内的大矩形孔对应配合,内撑头3的另一端部的横断面呈楔形;
所述楔销2插入外撑头一端部上面的小矩形孔,其竖直侧面与外撑头该端部内的大矩形孔的底面贴合、和竖直侧面相对的倾斜侧面与内撑头一端部的倾斜端面贴合。
所述外撑头1的另一端部和内撑头3的另一端部均能与经测量变形超差的轮边内齿圈4内齿啮合。
参见图3,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校正渗碳淬火齿圈不圆度的校正方法,其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大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82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