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塑性纤维增强建筑模板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58944.5 | 申请日: | 2011-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948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闪文征;熊唯诚;金一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华业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34 | 分类号: | B29C70/34;B29C70/54;B29B11/10;B29B15/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宋缨;孙健 |
地址: | 31582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塑性 纤维 增强 建筑 模板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塑性材料的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纤维增强热塑性建筑模板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模板主要胶合板、竹胶板、钢模板、塑料模板,塑料模板中有木塑板、PVC发泡板、PP板、GMT板,GMT板强度好、材料体密度在1.2以上,所以大都是采用模压加强筋的方式减轻模板重量。由于胶合板吸水膨胀、容易被腐蚀、表面硬度低等特点,影响到了建筑模板的质量,同时由于塑料板密度高、容易翘曲变形、热胀冷缩的缺点,影响了建筑模板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热塑性纤维增强建筑模板的制备方法,能够克服胶合板吸水膨胀、容易被腐蚀、表面硬度低等缺点和克服塑料板密度高、容易翘曲变形、热胀冷缩的缺点。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热塑性纤维增强建筑模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造面层材料;
(2)制造粘结层材料;
(3)使用开纤机对丙纶纤维和玻璃纤维充分开纤,接着混合均匀,再交叉铺网,之后固结成毡,最后进行裁剪得到芯层材料;
(4)依次将面层材料、粘结层材料、芯层材料、粘结层材料和面层材料放入模具中,加热模具,对模具依次进行热压和冷压,最终成型。
所述步骤(1)还包括以下子步骤:
(11)对聚丙烯或聚丙烯和玻璃纤维进行树脂改性;
(12)通过挤出机形成纯热塑性树脂或双向玻纤布;
(13)对纯热塑性树脂或双向玻纤布进行双面淋膜;
(14)将双面淋膜后的纯热塑性树脂或双向玻纤布放入热塑性树脂液中进行高温浸渍其中,浸渍的温度为180~230℃,时间为1~5分钟;
(15)对纯热塑性树脂或双向玻纤布冷却定型;
(16)对定型后的纯热塑性树脂或双向玻纤布进行裁切,得到面层材料。
所述步骤(3)中所述开纤机为梳理机或气流成网机。
所述步骤(4)中加热模具时,加热温度为180~230℃。
所述步骤(4)中热压的压力为0.2~0.8MPa,温度为180~230℃,时间为5~20分钟。
所述步骤(4)中冷压的压力为0.2~0.8MPa,时间为3~15分钟。
所述步骤(4)中的模具包括上垫板、下垫板和成型框;所述上垫板和下垫板之间放置有所述成型框,所述成形框为中空结构。
所述上垫板和下垫板的材质为430铁素体不锈钢、631沉淀硬化不锈钢或632沉淀硬化不锈钢。
所述上垫板和下垫板的板材表面平整,成型面涂聚四氟乙烯涂层或脱模剂涂层。
有益效果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发明的芯层材料的制备过程是先将热塑性纤维与增强纤维充分单纤化并混合均匀,在模具内热压后,热塑性纤维熔融后将每一根纤维紧密包覆,然后冷压固结,使每一根增强纤维能充分发挥其增强效果,由此得到的热塑性纤维增强建筑模板不但具有胶合板轻量、可锯、可钉、易加工的优点,而且克服胶合板吸水膨胀、容易被腐蚀、表面硬度低等缺点,具有塑料板的高强度、不吸水膨胀、耐候性好的优点,克服塑料板密度高、容易翘曲变形、热胀冷缩的缺点,从而达到轻量、高强、易加工、不易变形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制得的模板芯层SEM电镜扫描图;
图3是本发明制得的建筑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成形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热塑性纤维增强建筑模板的制备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一)面层材料制造工艺过程:树脂改性→挤出→双向玻纤布双面淋膜→高温浸渍→冷却定型→裁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华业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华业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89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