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部分流泵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59856.7 | 申请日: | 2011-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81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柴立平;何玉杰;巫建波;胡敬宁;李强;宫恩祥;石海峡;张军辉;燕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华升泵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44 | 分类号: | F04D29/44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3113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部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级部分流泵,主要涉及流道的结构。
技术背景
部分流泵具有结构紧凑,易于加工,变流恒压,截止流量明显等特点,广泛使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制药、城市建设等领域。由于传统多级部分流泵的导叶与中段之间和导叶与泵出口之间的流道为循环式流道,当流体经过循环流道时就会产生水力损失,从而降低了多级部分流泵效率,轴向力大,在叶轮外径受到限制时,部分流泵的扬程偏低,中段壳体不利于束流且动平衡精度较低,进而限制了部分流泵的进一步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多级部分流泵,减少流体经过循环流道时产生的水力损失以提高多级部分流泵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一下技术方案:一种部分流泵,包括泵轴位于进口端、出口端外端的轴身与轴承座之间设置轴承,泵轴与进口端、出口端外侧部位之间设置密封组件,位于进口端、出口端之间的轴身上由键与叶轮连接,位于进口端、出口端之间设置含正导叶和反导叶的导叶及约束中段,导叶及约束中段套设在叶轮上,所述的叶轮及与其配合的导叶和约束中段至少设置一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叶与束流中段之间和/或导叶与出口段之间的流道内设置挡片。
挡片被固定在导叶与束流中段之间和/或导叶与泵出口段之间的循 环流道内即构成非循环流道。当流体从导叶流道进入非循环流道内时,流体就不能在流道内任意循环,由于挡片厚度小占用流道面积较小而不会影响泵的径向力,这样流体在流道内不能循环进而减小了水力损失,达到提高多级部分流泵效率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挡片在导叶与束流中段中的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部分流泵,包括泵轴10位于进口端20、出口端30外端的轴身与轴承座之间设置轴承,泵轴10与进口端20、出口端30外侧部位之间设置密封组件,位于进口端20、出口端30之间的轴身上由键与叶轮50连接,位于进口端20、出口端30之间设置含正导叶41和反导叶42的导叶40及约束中段60,导叶40及约束中段60套设在叶轮50上,所述的叶轮50及与其配合的导叶40和约束中段60至少设置一组,所述的导叶40与束流中段60之间和/或导叶40与出口段30之间的流道70内设置挡片80,结合图3、4,这样至少在中段和出口段上形成了非循环流道,只要构成了非循环流道就可以有效减少水力损失,对泵流效率的改善具有积极效果。
结合图3、4,所述的导叶40与束流中段60之间和导叶40与出口段30之间的流道70内均设置挡片80,这样设置挡片80的方案可以确 保每一级的叶轮50泵液均可以减少流力损失。
作为优选方案,如图3、4所示,所述的挡片80设置在流道70与导叶流道43的连通处的导叶流道43内的流液排流方向的正面,就是说导叶流道43内的流液排到流道70内即刻就被挡片80阻挡,这样保证了流道70与导叶流道43的连通,又有利于流液即可进入流道70而排出,减少了流液进入流道70而参与循环的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流力损失。
具体设置时的优选方案就是,所述的挡片80固定设置在束流中段60和出口段30的壳体上,也就是说挡片80可以单件加工完毕,之后焊接在,束流中段60和出口段30的壳体上,因为束流中段60和出口段30的壳体是外部固定部件,工作时两者均为静止状态,其体积也较大,焊接时不会影响其形状,当然也就不会影响其与其它部件的装配精度了。
当流体从导叶流道43进入流道70内时,流体就不能在流道内循环,也就是说挡片80设置在泵体流道中,使泵体流道基本构成了非循环流道,从而阻止了水在泵体内的循环,同时由于挡片80厚度小占用流道面积较小而不会影响泵的径向力,这样流体在流道内不能循环进而减小了水力损失,达到提高多级部分流泵效率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华升泵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合肥华升泵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98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