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61657.X | 申请日: | 201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86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朱利中;吴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28 | 分类号: | C02F1/28;C02F1/5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焦化 废水 深度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排放的焦化废水达0.18亿吨,约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焦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如氰化物、硫化物、酚类化合物、含氮、氧、硫杂环类化合物和多环芳烃,是一种有毒有害的工业有机 废水[1]。经传统生化处理后,大部分焦化废水未能达标排放且含有种类繁多的 微量难降解有毒污染物,如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或进入土壤环境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方法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方法主要有吸附法、高级氧化法、芬顿试剂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等。但是有些方法具有成本高、操作复杂等缺点,不易普及应用。吸附法是处理该类有机废水的简便有效方法之一,关键是高效 吸附剂。
膨润土是一种以蒙脱石为主要矿物的粘土岩。经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后的有机膨润土具有优越的吸附性能,在废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传统的 有机膨润土处理废水是要先合成有机膨润土,再将其用于废水处理中。该工艺 流程复杂,耗时、耗能,且会造成表面活性剂的二次污染;吸附处理过程中, 由于有机膨润土表面疏水性较强,不易均匀分散到水中,固-液分离难,从而 影响出水浊度。针对以上不足,利用膨润土对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强离子交换 作用,自行组装有机膨润土,同时高效去除焦化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尤其是 难降解有毒有机物。吸附过程结束后,投加适量的混凝剂,促进有机膨润土的固-液分离,实现焦化废水达标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1] 韦朝海等. 焦化废水污染特征及其控制过程与策略分析. 环境科学学报, 2007, 27(7):1083-1097。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处理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简便高效的焦化废水 的深度处理方法。
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方法的步骤如下:
(1) 每升焦化废水中加入0.08 ~ 0.2 g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0.25 ~ 1.0 g膨润土,搅拌30 ~ 60分钟;
(2) 向步骤(1)所得溶液中加入0.05 ~ 0.2 g混凝剂,200 r/min搅拌1分钟,再30 r/min搅拌15分钟,最后静置沉降30分钟即可。
所述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长链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所述的长链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为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或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所述 膨润土的粒径为100 ~ 200目8所述 混凝剂为硫酸铝、聚合氯化铝或聚合硫酸铁。
本发明是针对焦化厂排水未能达标排放且含有种类繁多的难降解有毒有机物的实际情况,开发一种简便高效的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高效去除废水中难降解有毒有机物,使其达标排放,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烧杯中加入1L二沉池焦化废水,其初始CODCr为212 mg/L。废水中投加0.12 g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0.5 g粒径100目的膨润土,在25℃,200 r/min搅拌30分钟,再投加0.1 g聚合氯化铝,200r/min搅拌1分钟,30 r/min搅拌15分钟,静置沉降30分钟,取上清液测定。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大于55%,菲、芘和苯并(a)芘去除率均大于95%。操作简单,废水达标排放。
实施例2:
在烧杯中加入1L二沉池焦化废水,其初始CODCr为212 mg/L。废水中投加0.12 g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0.5 g粒径100目的膨润土,在25℃,200 r/min搅拌30分钟,再投加0.1 g硫酸铝,200 r/min搅拌1分钟,30 r/min搅拌15 分钟,静置沉降30分钟,取上清液测定。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大于55%,菲、芘和苯并(a)芘去除率均大于95%。操作简单,废水达标排放。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165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