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实现温度智能控制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61752.X | 申请日: | 201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843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宁金星;李朝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725 | 分类号: | H04M1/725;H05K7/20 |
代理公司: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专利中心 11010 | 代理人: | 梁军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终端 及其 实现 温度 智能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实现温度智能控制的方法。
背景技术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随着手机终端的小型化、功能的多样化(视频通话等功能电流大约500mA左右)所带来的手机功耗及发热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到产品寿命甚至人身安全等。对于3G手机使用者来说,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视频通话或者弱信号下语音通话时间长时,感觉手机终端会发热,甚至非常烫,直接体验非常不好,并且长期的发热会影响芯片的寿命。运营商方面:随着手机产品逐渐进入欧美、日本等高端运营商市场,对于这些特别注重用户体验、关注产品质量细节的运营商客户,温升控制的需求已经成为硬性指标,比如日本软银要求在最大功率通话(包括视频通话)同时充电器充电的状态下手机表面最高温度不超过43度。这些需求都对热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有技术一般是在散热途径或改善工作电流来改善手机发热的问题,新的导热材料、新的结构模具设计方案、降低工作电流等方案较为常见,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手机的发热,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手机上已有的发热问题,或者说没有在已知手机会发热的情况下提出一些更积极的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实现温度智能控制的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散热性能较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温度监测模块,用于监测移动终端内发热模块的温度;
热量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温度监测模块监测到所述发热模块的温度达到设定的高温阈值时,将所述发热模块产生的热能转换为电能;
智能控制模块,用于将所述热量处理模块转换得到的电能转移。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移动终端中,所述热量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所述温度监测模块监测到所述发热模块的温度低于设定的低温阈值时,停止能量转换;其中,所述高温阈值大于低温阈值。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的移动终端中,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热量处理模块转换得到的电能输出至所述移动终端的电池内。
其中,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具体包括:
充电检测子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是否处于外接电源充电状态,若是,则触发模拟开关子模块;否则,触发能量转移子模块;
模拟开关子模块,用于将所述外接电源充电设置为挂起状态,并触发能量转移子模块;
能量转移子模块,用于利用热量处理模块产生的电能为所述电池充电。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控制模块还包括:
电压检测子模块,用于在所述充电检测子模块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外接电源充电状态时,检测所述移动终端的电池电压是否低于关机电压阈值,若是,则设置所述能量转移子模块为挂起状态,待所述电池电压达到设定的正常工作电压值后,触发模拟开关子模块;否则,直接触发模拟开关子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控制模块还包括:
电压转换子模块,用于在所述能量转移子模块为所述电池充电前,检测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待输出电压是否大于电池电压,若是,则触发所述能量转移子模块;否则,对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待输出的电压进行升压处理后,触发所述能量转移子模块。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显示模块,用于将所述温度监测模块监测到的温度值,通过显示界面显示。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实现温度智能控制的方法,包括:
温度监测模块监测移动终端内发热模块的温度值;
热量处理模块在温度监测模块监测到发热模块的温度值达到设定的高温阈值时,将发热模块产生的热量转换为电能;
智能控制模块将热量处理模块转换得到的电能转移。
其中,所述热量处理模块在所述温度监测模块监测到发热模块的温度低于设定的低温阈值时,停止能量转换;其中,所述高温阈值大于所述低温阈值。
其中,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将电能转移的方式包括:将所述热量处理模块转换得到的电能输出至所述移动终端的电池内。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采用的热量转化方案,可以在工作电流较大和结构设计已成型的情况下降低移动终端温度,提高用户体验,延长用户移动终端的续航时间,同时也是移动终端产品绿色环保设计的具体体现。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175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人状态下的车辆智能制动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云锦的新型装裱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