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62015.1 | 申请日: | 201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40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陈泰成;邱韦志;许轩豪;范纪伟;郑自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 | 分类号: | G02F1/1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因为液晶显示器具有薄型化、轻量化、低耗电量、无辐射等优势,因此液晶显示器相关的产品呈现跳跃性的成长。
液晶显示器的液晶层本身并不会产生光线,因此液晶显示器会依靠背光源才提供光线。背光源一般可区分为侧光式与直下式。其中侧光式因为具有轻薄的优势,并且在成本上低于直下式的光源,因此侧光式的背光源在市场上广泛的被采用。
侧光式的背光源中需依赖导光板与光学膜片来导引发光源所产生的光线并且均匀的发射至液晶面板。一般而言,液晶面板则是通过一支架设置于导光板与光学膜片之上。为了避免光学膜片与支架之间的碰撞而造成光学膜片的损毁,支架在靠近光学膜片的一侧可设置有一缓冲元件,以吸收支架与光学膜片碰撞时产生的撞击力。
然而,当发光源发出光线时,发光源除了会产生光能以外,同时也会产生热能。此热能会使光学膜片的温度升高,而产生热膨胀的现象。当光学膜片产生膨胀时,会因为缓冲元件的钳制而使光学膜片产生波浪状的变形,使得光学膜片均匀光线的能力下降并影响光学效果。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框体、显示面板、发光元件、导光板、光学膜片、支架与缓冲元件。
显示面板位于框体内,且框体具有至少一入光侧。入光侧配置有发光元件。发光元件用以发射一光源,此光源被导光板接收,并且光源会被传递至显示面板。
支架连接于框体,支架具有彼此相对的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并且第一侧承接显示面板。
光学膜片配置于导光板上。
缓冲元件设置于支架的第二侧与光学膜片之间。缓冲元件具有一连接面与从连接面延伸出的一凸起部。缓冲元件以连接面连接于支架。凸起部的顶端具有一接触区,连接面的面积大于接触区的面积。光学膜片在第一温度时,光学膜片与缓冲元件之间具有一缓冲距离,且光学膜片在第二温度时,缓冲元件以接触区与光学膜片接触,其中第二温度高于第一温度。
因为缓冲元件的接触区的面积小于连接面的面积,因此在接触面上所产生的摩擦力也较小。当光学膜片在膨胀并且光学膜片与缓冲元件接触时,光学膜片因为接触到面积较小,因此光学膜片波浪状的形变可被减少而降低形变对光学膜片的均匀光线的能力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2A为第一温度下显示装置剖视局部放大图;
图2B为第二温度下显示装置剖视局部放大图;
图2C为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剖视局部放大图;
图3A为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局部俯视图;
图3B为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局部俯视图;
图3C为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局部俯视图;以及
图4为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 显示装置
22 框体
23 框体
24 框体
26 固定件
28 散热元件
30 显示面板
32,34 吸震元件
40 发光元件
42 导光板
44 光学膜片
46 反射板
50 支架
51 第一侧
52 第二侧
60 缓冲元件
62 连接面
64 凸起部
65 接触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熟悉相关技术者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权利要求及附图,任何熟悉相关技术者可轻易地理解本发明相关的目的及优点。
请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显示装置10包括框体22、23、24、显示面板30、发光元件40、导光板42、光学膜片44、支架50与缓冲元件60。
框体22、23、24包围形成一中空的容置空间。框体22位于前侧(即朝向出光面或观视面的一侧或是朝向Z轴正向方向),框体23位于侧边,框体24则位于背侧(即朝向显示装置10的背侧或是朝向Z轴负向方向)。前侧具有一开口,此开口与容置空间连通。框体22、23、24的材质可为但不限于塑胶或是金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20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