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子束固化印铁油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62236.9 | 申请日: | 201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14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徐海涛;梁红波;熊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航空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D11/10 | 分类号: | C09D11/10 |
代理公司: | 南昌洪达专利事务所 36111 | 代理人: | 刘凌峰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束 固化 油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墨,尤其涉及一种电子束固化印铁油墨。
背景技术
传统印铁油墨主要是溶剂型油墨,其干燥方式只能是挥发干燥型和氧化结膜干燥型,需要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烘干时间来使得油墨干燥,这样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效率的低下并浪费能源。
传统的干燥方式采用加载烘房装置,一般用隧道式烘房,印刷完毕的印件由传送链条送进烘房,这种烘房一般长24-30米,温度在130-210℃之间。烘房由3个部分组成,即升温区、恒温区和冷却区。升温区是印件进入烘房的第一阶段,主要作用是将印件从室温提升到设定的温度;恒温区的主要作用是保持升温区达到的温度,烘干墨膜;冷却区的作用是将已烘干的印件充分冷却。若冷却不够,印件堆放时墨膜极易被相互划伤,堆垛后又容易发生粘片现象;恒温时间与机器速度有关,若速度太快,整个干燥时间就会缩短,油墨烘烤不充分,导致油墨因干燥不透所引起的墨膜发黏,最后导致食品或饮料与其接触后变味的现象产生;如果机器速度太慢,则会引起烘烤过度。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油墨会变脆,后加工时易产生脱墨或爆墨现象。同时过度烘烤还会引起油墨的变色。一般整个干燥时间在10-12分钟,生产效率受到限制。另外,隧道式烘房的加热烘烤,需要使用大量的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或电能。据中国金属包装协会的保守估算,国内现有2000多条印铁生产线,每年至少需耗用15000万立方米的石油液化气。
专利CN 201338429报道,对烘房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可降低能源消耗。但因未改变干燥方式,所以不能从根据上解决环境污染和效率低下问题,且能源消耗降低量有限。
专利CN 101225267A和CN 101050325A报道,将紫外光固化技术应用于印铁油墨,可从根本上改变干燥方式,弥补了传统印铁油墨的不足。用紫外线处理代替常规的加热烘干,通过节约能量和空间,增加印刷速度和提高印刷质量,从而提高了生产率和生产效益。紫外光固化油墨还克服了常规溶剂型油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常规金属装潢生产线的烘道长度约24-30米,而紫外光处理系统约5米长。由于体积小,紫外光处理系统能放在多色印刷生产线的印刷台之间,不再受常规的湿版印刷的限制。一条紫外光处理系统的投资约为一条烘道的15%,且生产成本比后者低得多。与传统热烘干方式比较,一条紫外光处理系统能源节约达70%。
但紫外光固化技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油墨干燥不好、光固化不彻底、表面发粘,这主要是由于紫外光强度不够或紫外灯管老化导致强度减弱造成,众所周知的,紫外灯管是非常容易老化的;(2)印刷品表面UV光油涂不上、发花,这主要是由于UV光油粘度小、涂层太薄造成;(3)残留气味大,这主要是由于干燥固化不彻底或紫外光源强度不足或灯管老化或UV光油中非反应型稀释剂加入过多造成。
针对紫外光固化技术的不足之处,专利CN 1494558A报道,采用电子束替代紫外灯作为辐射源,可祢补紫外光固化技术的不足。但电子束固化技术所需要的油墨原料与紫外光固化技术所需的油墨原料差别很大,目前国内电子束固化印铁油墨原料全部依靠进口,费用成本非常高,抑制了电子束固化技术的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电子束固化印铁油墨。
本发明是这样来实现的,一种电子束固化印铁油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以重量百分比计的组成为:聚酯丙烯酸酯10-50%;聚氨酯丙烯酸酯10-50%;单官能度或多官能度反应性稀释剂10-80%;颜料10-25%;分散剂及其他助剂5-10%。
所述的聚酯丙烯酸酯是EBECRYL 436(氰特工业公司)、EBECRYL 438(氰特工业公司)、EBECRYL 446(氰特工业公司)、CN 2273(沙多玛公司) 、CN 2274(沙多玛公司)、EBECRYL 524(氰特工业公司)、EBECRYL 770(氰特工业公司)、EBECRYL 800(氰特工业公司)、EBECRYL 810(氰特工业公司)、CN 2276(沙多玛公司)、CN 2281(沙多玛公司)、CN 2282(沙多玛公司)、EBECRYL 837(氰特工业公司)、EBECRYL 851(氰特工业公司)、CN 2259(沙多玛公司)、CN 2279(沙多玛公司)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的聚氨酯丙烯酸酯为自制,其制备步骤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航空大学,未经南昌航空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22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文档重构的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一种三聚氰胺OAT废渣资源化利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