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喹乙醇流动注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在线联用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65788.5 | 申请日: | 2011-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93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徐志祥;宋佳明;徐龙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76 | 分类号: | G01N21/7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1018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乙醇 流动 注射 分子 印迹 化学 发光 在线 联用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喹乙醇流动注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在线联用检测方法,属于食品安全检测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喹乙醇的快速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喹乙醇(Olaquindox,2-[N-(2-羟基-乙基)-氨基甲酰]-3-甲基-喹恶啉-1,4-二氧化物)因其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效果并且有促进畜禽对饲料的消化利用,提高生长速度;是一种低毒、高效、用量少的抗菌促生长剂,被广泛用于多种兽药及饲料添加剂中。
目前国内外食品中喹乙醇的检测大都采用液相色谱及液相色谱质谱联联用的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但上述几种检测方法所使用的设备价格昂贵且在喹乙醇含量较低时很难检出,需要复杂样品前处理技术。分子印迹-化学发光联用检测方法将分子印迹技术的高特异性识别作用与化学发光的高灵敏度相结合,避免了传统检测中复杂的样品前处理过程,使检测过程简单、快速且具有高的灵敏度,对保证我国食品中喹乙醇的有效检测和监控监管,尽快提升我国的食品安全性和食品安全的控制能力将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的喹乙醇检测方法存在的检测时间长、仪器价格昂贵、准确度差、前处理烦琐等缺陷,提供一种喹乙醇流动注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在线联用检测方法。
一种喹乙醇流动注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在线联用检测方法,是按以下步骤完成的:
1)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在甲醇溶液中,将喹乙醇、功能单体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交联剂四乙氧基硅烷以1:3:8的摩尔比例混合均匀,然后加入活化硅球作为支持载体,0.1 mol L-1醋酸作为催化剂进行聚合反应;用1:3(v/v)冰乙酸-甲醇溶液连续洗脱8h以除去喹乙醇,再用100%甲醇洗至中性,干燥后得分子印迹聚合物(MIP);
2) 流动注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在线联用体系的建立
向一根6 mm ×5 cm 的玻璃管内填充步骤1制备的100 mg分子印迹聚合物,两端塞少许玻璃棉制成MIP柱;将MIP柱放在化学发光仪的检测光窗上,建立流动注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在线联用体系;将化学发光体系溶液(3.0×10?4 mol L?1高锰酸钾溶液、1.5 mol L?1硫酸溶液和5.0×10?4 mol L?1硫代硫酸钠)分别通过三条流路同时流动注射流过MIP柱,除去MIP柱上的杂质直至基线平稳;
3)流动注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在线联用检测流程(图1):
a 富集喹乙醇:
把喹乙醇标准溶液流动注射入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在线联用体系4 min,当喹乙醇标准溶液流经MIP柱时,溶液中的喹乙醇被MIP柱选择性吸附;
b 清洗除去杂质:
把蒸馏水注入体系2 min,清洗并除去MIP柱上除喹乙醇以外的杂质;
c 化学发光信号产生:
将化学发光体系溶液(3.0×10?4 mol L?1高锰酸钾溶液、1.5 mol L?1硫酸溶液和5.0×10?4 mol L?1硫代硫酸钠)分别通过三条流路同时流动注射入体系与MIP柱上吸附的喹乙醇反应产生光信号,记录光信号响应值;
d 清洗MIP小柱:
把蒸馏水注入体系2 min,清洗并除去MIP柱上喹乙醇反应后残留的杂质,进行下一次实验;
4) 以步骤3)中喹乙醇标准溶液浓度为横坐标,以对应浓度产生的光信号响应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5)将含喹乙醇的分析物粉碎,按重量体积比(g/mL)1:5加入乙腈溶液超声提取三次,合并提取液,定容;3000 r min-1 离心30min,得样品提取液;
6)将步骤5)中得到的样品提取液代替喹乙醇标准溶液,重复步骤3)操作,根据化学发光信号响应值由标准曲线计算出分析物中喹乙醇含量。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 本发明以制备的对喹乙醇具有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吸附剂,避免了传统吸附剂选择性差等缺点,避免了样品繁琐的前处理过程。
2. 本发明将分子印迹技术与化学技术联用建立对喹乙醇具有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实现了对喹乙醇的在线富集检测,大大缩短了分析时间,适用于快速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农业大学,未经山东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57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