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反应器及其应用的工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65914.7 | 申请日: | 2011-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892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杨宁;刘恒;齐红卫;修锐;董欣;季迎;江柳;马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96;B01D53/6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卫平智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2 | 代理人: | 符彦慈;杨静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烟道 二氧化碳 吸收 反应器 及其 应用 工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体分离领域,更具体地涉及应用氨水吸收法对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脱除。
背景技术
全球变暖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二氧化碳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其减排和利用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化石燃料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道气,对环境造成污染。烟道气的主要组成按体积百分比大小为:氮气、水蒸气、二氧化碳、氧气和和少量硫化物,其中二氧化碳的体积百分比一般在10%-15%范围内。针对燃烧后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分离技术主要有化学吸收法、吸附法、膜吸收法和生物固碳和水合物法,其中化学吸收法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吸收二氧化碳主要的化学试剂有醇胺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等。
用氨水吸收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盐,既能实现二氧化碳的脱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能获得可作为化肥的铵盐,使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实现回收利用,同时产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现有技术中,氨水吸收脱除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工艺方法,主要有氨水鼓泡吸收、填料塔吸收、多层筛板塔吸收等。氨水鼓泡吸收法限于二氧化碳浓度低、常压下不易溶解等原因,导致反应时间长、吸收效率低。填料塔吸收法由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较低,存在溶解传质控制以及填料层堵塞等问题。筛板塔吸收法同样存在气-液相接触不完全、反应不充分等问题。
中国专利CN1833756A提出一种脱除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工艺方法。该工艺方法中采用氨水与烟道气错流接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二氧化碳的脱除效率,并实现了氨水的循环利用。但是,该工艺方法没有对吸收反应物的反应温度进行控制,反应转化率低,氨水对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效率受到一定影响。
另外上述专利中采用的吸收反应器,其中心转轴上设置碟片,碟片与碟片之间仅通过碟片上一些孔道连接,在调速电机的带动下进入吸收反应器内的氨水与烟道气错流接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二氧化碳的脱除效率,但是碟片上的孔道在旋转过程中通液能力低,且易堵塞,另外碟片之间靠近中心转轴的离心力一般较低,这样会造成中心转轴上氨水的喷液孔堵塞,碟片与喷液孔的结构设置使得烟道气与氨水只在两个碟片间接触,造成气-液接触不充分,氨水用量大,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脱除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工艺方法,该工艺方法能够控制循环氨水与烟道气在吸收反应器中的反应温度,提高吸收效率,另外该工艺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烟道气与循环氨水接触不充分,氨水用量大,烟道气中二氧化碳吸收效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中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脱除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反应器,包括吸收反应器壳体,壳体上部的两端分别为进烟端和出气端,进烟端侧壁设有切向进烟口,出气端侧壁设有排气口,反应器壳体下端中部设有排液口,吸收反应器中部轴向设有中心轴,中心轴与吸收反应器壳体相连接并以此作为支撑,中心轴在反应器壳体外与电动机连接;反应器高度为200-240mm,反应器长度为2000mm-3000mm;反应器进烟口与排气口两端装有丝网除沫器固定于中心轴上;中心轴上均匀分布着20~25圈螺旋碟片,碟片边缘距中心轴的高度为80-100mm,碟片间距为100-120mm,所述螺旋碟片将反应器内划分出螺旋通道,所述螺旋碟片下端距反应器筒壁下端10-20mm;反应器顶部装有20-25个压力式喷头,间距与碟片间距相同,所述压力式喷头将氨水液滴雾化成平均直径为30-40μm的液滴。
下面结合附图1对用于脱除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反应器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59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 下一篇: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