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钻孔灌注桩及其膨胀挤密施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66534.5 | 申请日: | 2011-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96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孔德志;朱小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44 | 分类号: | E02D5/44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郑玮 |
地址: | 2001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钻孔 灌注 及其 膨胀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膨胀材料对钻孔灌注桩桩底的沉渣进行挤密处理的钻孔灌注桩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钻孔灌注桩以其承载力高、适应性强、造价低等独特的优点,广泛应用于交通、水利和建筑等领域中,但由于工程场地地址条件的复杂性和施工过程的不规范作业,常常使得钻孔灌注桩在桩底部位产生沉渣,桩底沉渣如不进行清除会,会影响混凝土与基岩的结合,从而影响灌注桩的承载能力。现有技术中,桩底沉渣的处理方法大致有两种:
一、通过泥浆循环清孔法。泥浆循环清孔法的主要思路:在成孔完成后通过泥浆的循环将钻孔形成的孔底沉渣带出钻孔,泥浆经过沉淀去除沉渣,继续进入循环。泥浆循环清孔法主要缺点是此方法对于泥浆比重要求比较高,对于大粒径的废渣,泥浆无法带出钻孔;另外由于施工过程中无法准确测量桩底沉渣的厚度,往往导致桩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值。
二、桩底注浆加固法。桩底注浆加固法的主要思路:在钢筋笼笼底固定注浆器插入桩底沉渣中,通过布置在桩身钢筋笼上的注浆管,在混凝土浇筑完成7天后,用高压泵将水泥浆压入桩底。水泥浆渗入桩底沉渣后形成混合物,达到加固的目的。桩底注浆加固法的主要缺点:由于土层中存在裂隙,高压泵压入的水泥浆往往会沿着这些裂隙进行扩散,导致桩基承载力离散性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解决桩底沉渣的钻孔灌注桩结构,提高桩基承载能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钻孔灌注桩,它包括深入在钻孔内的混凝土桩柱、位于所述的桩柱下方的膨胀层,所述的膨胀层在混凝土灌桩后吸水膨胀形成膨胀桩端,并将钻孔底部的沉渣挤密,所述的膨胀桩端的高度与所述的桩柱的高度比为1∶8~1∶12,所述的桩柱内设置有钢筋笼。
优选地,所述的膨胀桩端的高度与所述的桩柱的高度比为1∶10。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施工方便,同时又能够提高桩基承载能力的沉渣处理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钻孔灌注桩的膨胀挤密施工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A)、在施工地点埋设护筒;
B)、钻孔;
C)、清孔;
D)、清孔完毕后,向所述的孔的底部投放干粉膨胀材料,接着在所述的孔内放入钢筋笼;
E)、灌注混凝土,膨胀材料吸水膨胀将桩底沉渣挤密、压实;
其中:所述的膨胀材料包含重量百分比含量为85~90%的水泥、10~15%的UEA膨胀剂。
优选地,在投放之前,将所述的膨胀材料预先混合并装袋。
优选地,所述的膨胀材料与混凝土的重量之比1∶15~1∶30。
优选地,所述的膨胀材料的自由膨胀率为0.5%。
优选地,所述的UEA膨胀剂为铝酸盐膨胀剂。
优选地,所述的膨胀材料包含重量百分比含量为85~88%的水泥和12~15%的UEA膨胀剂。
最优地,所述的膨胀材料包含重量百分比含量为85%的水泥和15%的UEA膨胀剂。
优选地,在所述的步骤C)中,对所述的钻孔完成两次清孔。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在不增加施工工序的情况下,利用膨胀材料挤压桩底沉渣,使其达到与桩端持力层相同的硬度,膨胀材料在遇水过程中会持续膨胀,大约3~6个月左右,自由膨胀效率发挥到最大值0.5%,单桩承载力能够提高20%~30%。该施工方法较传统的桩端后注浆工艺简单适用,因此该施工方法在提高桩承载力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桩的根数或桩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成孔阶段示意图;
附图2为投放膨胀材料后的示意图;
附图3为浇注混凝土后的桩基示意图;
附图4为施工完毕后,膨胀材料扩张示意图;
其中:1、地面;2、钻孔;3、桩柱;4、膨胀层;5、沉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结合附图来对发明的技术内容做更为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例,以桩径600mm,桩长30m的抗压桩为例,施工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65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