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主动脉腔内灌注管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68033.0 | 申请日: | 2011-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28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段维勋;俞世强;金振晓;陈文生;易定华;刘金成;杨阳;闫小龙;韩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25/10 | 分类号: | A61M25/10;A61M29/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61211 | 代理人: | 姚敏杰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动脉 灌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医疗器械,涉及一种灌注管,尤其涉及一种主动脉腔内灌注管。
背景技术
对于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大血管动脉瘤多数病人在手术过程中需行降主动脉内支架置入手术(改良“象鼻手术”),进行该手术需要将全身温度降低至18-24摄氏度,然后在选择性低流量脑部灌注情况下,降主动脉内停循环,即降主动脉远端灌注器官,包括脊髓、肝脏、肾脏、消化道等无血液灌注,待降主动脉内支架直视置入、支架近端与升主动脉端人工血管进行吻合后,再恢复降主动脉内血液灌注,降主动脉远端停循环时间一般在60min以内,由于降主动脉远端停循环和降温复温过程,容易造成远端器官的缺血而引起相应的并发症,包括急性肝、肾功能不全、胃肠道功能紊乱、脊髓缺血引起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造成截瘫、严重的肝肾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手术后恢复不良、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目前在国内外尚未有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医疗器械或措施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术中无需深低温以及可减少降温复温过程对全身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的主动脉腔内灌注管。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主动脉腔内灌注管,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主动脉腔内灌注管包括灌注管本体、套接在灌注管本体外部的增压部件以及与灌注管本体并行设置的吸引管。
上述增压部件呈扁平状套接在灌注管本体外部。
上述增压部件包括扁平状的增压球囊以及与增压球囊相贯通的增压管;所述扁平状的增压球囊套接在灌注管本体外部;所述增压管与灌注管本体并行设置。
上述增压部件还包括连接在增压管端部的增压仓。
上述增压仓是增压水仓或增压气囊。
上述增压部件还包括设置在增压管上的增压阀门。
上述吸引管并行设置于灌注管本体的内壁或外壁上。
上述吸引管是负压吸引管。
上述灌注管本体上还设置有侧孔;所述侧孔是一个或多个。
上述侧孔是多个时,所述侧孔非对称设置于灌注管的灌注端。
本发明的优点是:
本发明将吸引管、灌注管以及增压球囊集为一体,使传统的灌注管具有多种功能,灌注管非常易于置入血管腔内使用,增压球囊近端压力控制活塞阀门设计可以根据注入生理盐水量或气体来控制球囊外径,球囊外部采用扁平形状设计,便于更好的与支架内血管贴附,通过球囊压力使得支架内血管能均匀扩张从而与患者病变血管更好贴合,灌注管侧壁附由负压吸引排气管道,便于在灌注过程前和灌注过程中排气,防治远端器官气栓形成,灌注管内径可达6-8mm,管壁头部采用非对称多侧孔设计,能够根据不同体重患者选择所需的灌注流量;本发明通过该主动脉腔内灌注管的使用,可以将降主动脉远端停循环时间缩短至5min以内,术中无需深低温,减少降温复温对全身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对于减少复杂主动脉夹层和大血管动脉瘤的并发症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较强的创新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提供的主动脉腔内灌注管在使用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灌注管远端;2-灌注管本体;3-增压球囊;4-增压管;5-吸引管;6-增压阀门;7-增压仓;8-灌注管近端。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主动脉腔内灌注管包括灌注管本体2、套接在灌注管本体1外部的增压部件以及与灌注管本体1并行设置的吸引管5。增压部件呈扁平状套接在灌注管本体1的外部,增压部件采用扁平形状设计,便于更好的与支架内血管贴附,通过增压部件的压力使得支架内血管能均匀扩张从而与患者病变血管更好贴合。
增压部件包括扁平状的增压球囊3以及与增压球囊3相贯通的增压管4;扁平状的增压球囊3套接在灌注管本体1的外部;增压管4与灌注管本体1并行设置。同时,增压部件还包括连接在增压管4端部的增压仓7,增压仓7可以是增压水仓或增压气囊,只要能起到增压的效果或目的都是可以的。
为了便于控制增压过程,在增压管4上还设置有增压阀门6,该增压阀门6对增压仓至增压球囊中的压力进行控制,使用非常方便。
吸引管5并行设置于灌注管本体1的内壁或外壁上,吸引管5是负压吸引管。
灌注管本体1上还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侧孔,侧孔是多个时,侧孔非对称设置于灌注管的灌注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80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