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调焦设备和摄像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72214.0 | 申请日: | 2011-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45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岩崎直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佳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N5/232 | 分类号: | H04N5/232;H04N5/225 |
代理公司: | 北京魏启学律师事务所 11398 | 代理人: | 魏启学 |
地址: | 日本东京都大***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调焦 设备 摄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调焦设备、摄像设备、调焦控制方法和程序,更特别地,涉及与在电子静态照相机和摄像机中所利用的自动调焦有关的技术。
背景技术
传统地,当在电子静态照相机或摄像机中进行自动调焦(有时写成AF)时,使用了以下的系统:将从使用电荷耦合装置(CCD)等的图像传感器所获得的亮度信号的高频成分变得最大处的透镜位置认为是聚焦位置。作为其中一个系统,已知以下的扫描系统。
更具体地,当在焦点检测范围的整个区域驱动透镜时,基于从图像传感器所获得的亮度信号的高频成分而获得的评价值(有时写为焦点评价值)连续每次被存储,并且将与所存储的值中的最大值相对应的透镜位置确定为聚焦位置。
此外,存在以下已知的爬山系统(有时称为连续AF):当在焦点评价值增大的方向上移动透镜时,将焦点评价值变得最大的位置确定为聚焦位置。
此外,存在以下方法:通过在摄像准备指示之前进行连续AF以维持聚焦状态,来限制在发出摄像准备指示之后要进行的利用扫描系统的AF的焦点检测范围,从而缩短AF操作所花费的时间。
然而,在传统的照相机中,存在以下问题:当变焦位置在远摄侧时,稍微移动照相机将使视场显著偏移。为此,在具有高倍率变焦透镜的照相机的远摄拍摄时,一旦被摄体离开视场,再次使被摄体进入视场是困难的并且花费时间,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当完成视场调整时,被摄体的距离已显著改变,并且被摄体已经失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以下自动调焦设备和摄像设备:即使在远摄拍摄时被摄体离开视场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再次捕捉被摄体,此外,即使在视场调整期间被摄体在距离方向上移动,也能够在被摄体不失焦的情况下实现视场调整。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摄像设备的自动调焦设备,所述摄像设备设置有用于检测操作者对变焦位置的改变指示的操作单元,所述自动调焦设备包括:变焦控制单元,用于当所述操作单元检测到操作者的第一操作时将变焦位置改变至广角侧,并用于当所述操作单元检测到操作者的第二操作时将变焦位置改变至远摄侧;存储处理单元,用于存储通过所述变焦控制单元改变至所述广角侧之前的变焦位置,其中,所述变焦控制单元以所存储的变焦位置作为目标将变焦位置改变至远摄侧;以及调焦单元,用于移动调焦透镜以使得被摄体进入聚焦状态,其中,在所述变焦控制单元正在进行用于改变变焦位置的处理时,所述调焦单元对用于对被摄体聚焦的操作进行限制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面,一种设置有上述的自动调焦设备的摄像设备,所述摄像设备包括:传感器,用于接收穿过所述调焦透镜的光并拍摄图像,其中,在所述变焦控制单元将变焦位置改变至所述广角侧之前、在所述变焦控制单元将变焦位置改变至所述远摄侧之前、以及在利用所述传感器拍摄图像之前中的至少之一,所述调焦单元对被摄体进行连续调焦。
根据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方面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示出根据典型实施例应用自动调焦设备的摄像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示出自动调焦设备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3A是示出连续AF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3B是示出连续AF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视场调整用的AF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摄像处理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主曝光用的AF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主曝光用的AF扫描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主曝光处理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9A~9F示出照相机正在进行摄像的被摄体的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种典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
以下将使用电子照相机(以下称为照相机)作为根据本发明典型实施例应用自动调焦设备的摄像设备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照相机的结构的框图。照相机包括:包括变焦机构的拍摄镜头101、控制光量的光圈和快门102、自动曝光(AE)处理单元103、用于在图像传感器上聚焦于被摄体的图像的调焦透镜104、和作为调焦单元的例子的AF处理单元1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佳能株式会社,未经佳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22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