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控温的柔性座椅加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72354.8 | 申请日: | 2011-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82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海涛 |
主分类号: | B60N2/56 | 分类号: | B60N2/56;B32B2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 |
地址: | 065000 河北省廊坊市新***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控 柔性 座椅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自控温的PTC柔性座椅加热装置,主要应用于汽车的座椅电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座椅的电加热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车辆舒适系统,广为驾乘人员所欢迎。其比车载空调系统具有更为直接、迅速、节能的座椅加热取暖效果,逐步成为冬季寒冷地域车辆的基本功能要求,已越来越快地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在目前已有的汽车座椅电加热系统的应用中,往往由于应用环境的影响以及原有技术限制等因素,使得座椅电加热系统的温度控制易于产生失效。其失效的结果常常会导致该系统的工作异常,严重时甚至车辆座椅的椅面发生非预期的烧灼,导致车辆及使用者人身安全事故的产生。
导致此类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示例就是在长期车辆使用的过程中,座椅电加热系统的控制单元,无论其是传统的双金属自动温控型还是基于反馈电平采样控制型,均可能会出现由于温度控制部件的损坏而导致温度控制失效,使系统处于非受控的连续加热的情况,导致座椅椅面产生温度失控的现象。
在已有的汽车座椅电加热系统中,由于温度控制精度范围的原因,还常常会出现由于座椅加热温度范围波动的变化,导致座椅椅面温度会在一定范围内冷热交替。由此可能会导致座椅使用人员的抱怨,此类抱怨情况在应用了双金属自动温控型的座椅电加热系统的车辆中尤为突出。
同时,由于目前各种汽车座椅电加热系统的原有技术往往存在温度控制系统结构复杂,成本偏高的问题,导致此类座椅电加热系统往往仅能被应用于中高档车型,严重影响了此类座椅舒适系统的应用和普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智能座椅自控温的电加热装置,其适用于车辆的座椅舒适系统的座椅电加热及温度控制,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温度控制易于产生失效,以及控制系统结构复杂导致成本偏高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控温的柔性座椅加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加热单元和与其连接的两个电源连接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单元包括印刷在柔性绝缘薄膜上的一对主加热传导电极及与其连接的、相互对插的梳状分支电极,在两组该梳状分支电极上印刷附着有具有正温度系数的发热体;两个主加热传导电极分别与所述的两个电源连接端连接。
在所述的柔性绝缘薄膜的另一侧附着一层加强物。
所述的加强物由织物和/或非织物构成。
所述的加强物可以为均匀地完全覆盖整个加热器本身,也可以非均匀地对某些重点保护区域采用加厚的附着加强物,或用多层附着物进行局部加强覆盖。
在所述的发热体的外面附着具有双面粘贴和/或粘合特性的结构层,该结构层起到加热单元电路层的保护和椅面粘贴安装作用。
所述的柔性绝缘薄膜为柔性塑料薄膜材料,诸如PET、PC薄膜材料,其作为导电电极及发热体的印刷承载结构层。
在所述的主传导电极的各个部分,以及各个加热单元之间连接的主回路均设有并联的分回路,该主传导电极的各个分回路与主回路以及与其相连的众多梳状分支电极,共同构成了加热器的总传导电极回路。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利用印刷在柔性塑料薄膜基材上的导电发热体材料的正温度系数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特性的自控温加热技术,实现更为简易可靠的依靠加热体自身物理阻抗变换特性的发热及温度控制。通过本发明的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目前生产的车辆上此类座椅舒适系统温控精度差及温控部件故障高发现象的存在,提高该系统的稳定性,进而降低车辆中此类故障的发生率,加强道路交通工具的座椅舒适系统的可靠性。
根据已有的公知技术,采用导电金属浆料如导电银浆、铜浆或金属复合浆为导电印刷电极的材料。在本发明中,以诸如PET、PC薄膜材料的柔性绝缘薄膜为加热单元基材,通过丝网印刷方式将一对主加热传导电极及与其连接的、相互对插的设定间距的梳状分支电极印刷在基材上。主加热传导电极分别与加热系统的电源连接端连接,加热电源即经电源连接端馈入。
在已经印有主加热传导电极及设定间距的梳状分支电极的基材上,依然采用丝网印刷工艺,将一种具有正温度系数特性的导电浆料作为发热体介质印刷在上述经电极工艺处理的基材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海涛,未经张海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235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配菜系统
- 下一篇:一种内腔对中调整方法及其调整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