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测定沥青混凝土抗松散性能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73067.9 | 申请日: | 2011-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55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陈凤晨;邵显智;牛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企卓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5/00 | 分类号: | G01N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纽乐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10 | 代理人: | 田磊 |
地址: | 10062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定 沥青 混凝土 松散 性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定沥青混凝土抗松散性能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沥青混凝土抗松散性能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肯塔堡飞散试验法(Cantabro Test)和锥头贯入试验法两种。肯塔堡飞散试验法是我国《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中提出的标准试验方法,是将马歇尔试件在洛杉矶试验机中旋转撞击规定的次数,以沥青混合料试件散落材料的质量百分率评价路面表面集料脱落而松散的程度。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如下:1、肯塔堡飞散试验是一种室内沥青混合料试验,无法用于野外现场评定;2、对现有道路进行评定需切割取样,对道路有着较大的破坏性;3、肯塔堡飞散试验中所需的试验装置较多、操作复杂、试验成本高。
锥头贯入试验法是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谭忆秋教授提出的一种松散程度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向圆锥体装置施加竖向压力,利用圆锥体锥头的尖锐性使锥头贯入待测沥青混凝土的表层,就能够在现场快速测量沥青混凝土的锥入深度,以此来评价沥青混凝土的松散程度。相对于肯塔堡飞散试验方法,锥头贯入法解决了现场评定沥青混凝土抗松散性能的问题,且该试验方法对混凝土的损坏较小,具有较好的现场应用价值。但也存在以下的问题:1、锥头贯入式的加载方式与实际沥青混凝土摩擦受力的损坏模式不符,采用该方法难以准确模拟沥青混凝土实际摩擦受力的破坏机理;2、该方法的现场使用需配套大吨位的加载设备,单独采用该装置难以开展沥青混凝土抗松散性能的测试和评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测定沥青混凝土抗松散性能的装置,克服现有产品中难以准确模拟沥青混凝土实际摩擦受力的破坏机理以及现场使用需配套大吨位的加载设备等方面的不足。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测定沥青混凝土抗松散性能的装置,包括两根刻度式立柱、摩擦测试器和横梁,所述两根刻度式立柱与上梁连接并形成承力框架,上梁固定在两根刻度式立柱之间的上侧,两根刻度式立柱下端垂直固定在底座上;两根刻度式立柱上分别活动套装有滑块,横梁两端分别通过滑块与两根刻度式立柱连接,横梁上套装有导引滑块;上梁下侧中部垂直设有丝杠,丝杠穿过导引滑块并与导引滑块和横梁螺纹连接;横梁前方设有发动机总成,发动机总成固定在导引滑块上并通过导引滑块与横梁连接,发动机总成下部通过输出轴与变速箱连接,变速箱的输出轴下端与摩擦测试器连接。
所述摩擦测试器包括若干排钢制毛刷和可拆卸式测力计,所述若干排钢制毛刷均匀分布在摩擦测试器表面,可拆卸式测力计安装在摩擦测试器中部。
所述底座下部间隔设有三个小轮, 底座下部四角处分别设有可调式支座,底座上部设有两个水平调节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可以在现场便捷、快速的测定沥青混凝土的抗松散性能,无需切割取样,对混凝土的破坏性很小,测试后无需修复路面。且该发明采用摩擦式的加载方法,其测试机理与实际沥青混凝土摩擦受力的损坏模式相符,试验结果能准确的反映出沥青混合料的真实抗松散性能。此外,本发明还具有结构简单、所需配套仪器少和操作简单的优点,适用于公路、机场、市政道路、桥隧等工程中的各类沥青混凝土铺面。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测定沥青混凝土抗松散性能的装置的正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测定沥青混凝土抗松散性能的装置的左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测定沥青混凝土抗松散性能的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图1中摩擦测试器的仰视图。
图中:
1、上梁;2、丝杠;3、导引滑块;4、刻度式立柱;5、摩擦测试器;6、底座;7、小轮;8、发动机总成;9、变速箱;10、滑块;11、水平调节尺;12、可调式支座;13、钢制毛刷;14、可拆卸式测力计;15、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企卓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企卓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30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