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经吡啶基苯基取代蒽化合物的电子传输材料、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显示装置及照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73069.8 | 申请日: | 2011-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29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小野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JNC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7D213/06 | 分类号: | C07D213/06;H01L51/54;H05B3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臧建明 |
地址: | 日本东京千代***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使用 吡啶 苯基 取代 化合物 电子 传输 材料 有机 电致发光 元件 显示装置 照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吡啶基苯基取代的蒽化合物,更详细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9,10-双(4-(吡啶-4-基)苯基)蒽化合物或9,10-双(3-(吡啶-4-基)苯基)蒽化合物、以及使用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显示装置及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先前,使用进行电致发光的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因可实现小电力化或薄型化而得到各种研究,进而,包含有机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因容易实现轻量化或大型化而得到积极的研究。尤其,迄今为止,关于具有以作为光的三原色之一的蓝色为首的发光特性的有机材料的开发,及具备电洞、电子等的电荷传输能力(有可能成为半导体或超电导体)的有机材料的开发,不论高分子化合物、低分子化合物均得到积极的研究。
例如,报告有分子内具有吡啶基苯基结构的化合物的合成法或将该化合物用于有机化合物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日本专利特开2003-282270号公报(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报告有将分子内具有吡啶基苯基结构的化合物尤其用作电子传输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另外,也报告有使用蒽的中心骨架上取代有吡啶基苯基的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日本专利特开2009-173642号公报(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2822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9-1736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已知有几种分子内具有吡啶基苯基结构的化合物的电子传输材料,但这些公知的材料就一般对电子传输材料(电子传输层或电子注入层的材料)所要求的发光元件的长寿命化的观点而言,不具有充分的特性。在此种状况下,期望开发一种可改善发光元件的元件寿命的电子传输材料。尤其,蓝色的发光元件尚未获得特性比红色或绿色的发光元件更优异的电子传输材料,而期望开发一种适合于蓝色的发光元件的长寿命化的电子传输材料。
用以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等人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努力研究的结果,发现设定为具备含有由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作为电子传输材料的有机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由此可获得元件的寿命特性特别优异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从而完成本发明。
[1]一种电子传输材料,其含有由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
[化4]
式(1)中,Ar是碳数为10~24的芳基,该芳基可由碳数为1~12的烷基、碳数为3~12的环烷基或碳数为6~20的芳基取代,4-吡啶基与苯基的3位或4位均连结,另外,由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个氢可由氘取代。
[2]一种电子传输材料,其含有由下述通式(1-1)所表示的化合物:
[化5]
式(1-1)中,Ar是碳数为10~24的芳基,该芳基可由碳数为1~12的烷基、碳数为3~12的环烷基或碳数为6~20的芳基取代,另外,由式(1-1)所表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个氢可由氘取代。
[3]一种电子传输材料,其含有由下述通式(1-2)所表示的化合物:
[化6]
式(1-2)中,Ar是碳数为10~24的芳基,该芳基可由碳数为1~12的烷基、碳数为3~12的环烷基或碳数为6~20的芳基取代,另外,由式(1-2)所表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个氢可由氘取代。
[4]根据所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传输材料,其中Ar是联苯基、联三苯基或萘基,该萘基可由苯基取代。
[5]根据所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传输材料,其中Ar是3-联苯基、4-联苯基、间三联苯-5′-基、1-萘基或2-萘基。
[6]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包括:包含阳极及阴极的一对电极,配置在该一对电极间的发光层,以及配置在所述阴极与该发光层之间、且含有根据所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传输材料的电子传输层和/或电子注入层。
[7]根据所述[6]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电子传输层及电子注入层的至少一层还包含选自由羟基喹啉系金属错合物、联吡啶衍生物、菲咯啉衍生物、硼烷衍生物及苯并咪唑衍生物所组成的组群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JNC株式会社,未经JNC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30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