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氧化铜催化降解水中苯酚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73291.8 | 申请日: | 2011-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13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李光文;刘爱林;冯叶彬;陈蔚达;洪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72 | 分类号: | C02F1/72;C02F101/34;B01J23/72 |
代理公司: | 福州智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8 | 代理人: | 王义星 |
地址: | 350004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氧化铜 催化 降解 水中 苯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氧化铜催化降解水中苯酚的方法,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苯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被广泛用于树脂、尼龙、增塑剂、抗氧化剂、聚酯、药物、杀虫剂、炸药、染料和汽油添加剂等许多商品的生产中,而这些生产活动中都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含酚废水。
苯酚为高毒类原浆毒物,能使蛋白质发生变质和沉淀,对各种细胞有直接损害。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腐蚀作用,能使人的神经系统、肝脏、肾脏等受损。长期饮用被酚类化合物污染的水源,会出现头痛、头晕、疲劳、失眠、耳鸣、白细胞下降、贫血及记忆衰退等慢性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蛋白尿。而且酚类化合物还会抑制水中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影响水体的生态平衡。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含苯酚废水是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领域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本发明基于纳米氧化铜的催化特性,提供了一种快速降解水中苯酚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基于纳米氧化铜的催化特性,提供了一种纳米氧化铜催化过氧化氢快速降解水中苯酚的新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纳米氧化铜的制备:
取硝酸铜溶液和冰醋酸加入到装有冷凝管的三颈瓶中,搅拌加热至沸腾,快速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完后,继续搅拌5分钟,得到黑色氧化铜沉淀。将反应得到的黑色氧化铜沉淀离心,用无水乙醇洗涤,减压干燥,即得纳米氧化铜粉体。将纳米氧化铜粉体分散于二次蒸馏水中得到棕色纳米氧化铜分散溶液。
(二)纳米氧化铜用于催化降解水中含有的苯酚:
在反应容器中,分别加入含量为0.1 g/L~2 g/L苯酚水溶液和纳米氧化铜催化剂,含有0.1 g/L~2 g/L的苯酚的污水其质量与纳米氧化铜催化剂的质量比为200:(1~5);再加入过氧化氢,至使所加入的过氧化氢终浓度为0.05~0.4 mol/L;室温反应20~120 min,微孔滤膜分离出纳米氧化铜催化剂,获得苯酚在污水中降解率达到80%-100%的苯酚降解处理水。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所述的纳米氧化铜具有催化降解苯酚的功能,可用于苯酚废水的快速处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述的纳米氧化铜制备工艺简单,粒径小,水中的分散稳定性好,催化能力强。可催化过氧化氢快速降解水中的苯酚,可用于含酚废水的处理,苯酚在污水中的降解率达到80%-100%。而且纳米氧化铜催化剂用量较少,经试验,含有0.1 g/L~2 g/L的苯酚的污水其质量与纳米氧化铜催化剂的质量比为200:(1~5),而且纳米氧化铜催化剂通过微孔滤膜分离可以重复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纳米氧化铜催化降解苯酚过程反应体系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图2为本发明的溶液pH值对纳米氧化铜降解苯酚过程的影响图。
图3为本发明的纳米氧化铜浓度对降解苯酚过程的影响图。
图4为本发明的过氧化氢浓度对降解苯酚过程的影响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的%指重量百分比。本发明所述的室温为25±5℃,下述的实施例是在25℃下完成的。
实施例1:
在反应容器中,加入含量为0.1 g/L苯酚水溶液500 ml,纳米氧化铜催化剂25 mg,再加入过氧化氢至终浓度为0.1 mol/L;室温反应25 min,微孔滤膜分离出催化剂。苯酚污水降解率达到100%。
实施例2:
在反应容器中,加入含量为0.25 g/L苯酚水溶液500 ml,纳米氧化铜催化剂25 mg,再加入过氧化氢至终浓度为0.1 mol/L;室温反应35 min,微孔滤膜分离出催化剂。苯酚污水降解率达到98%。
实施例3:
在反应容器中,加入含量为0.25 g/L苯酚水溶液500 ml,纳米氧化铜催化剂25 mg,再加入过氧化氢至终浓度为0.05 mol/L;室温反应35 min,微孔滤膜分离出催化剂。苯酚污水降解率达到81%。
实施例4:
在反应容器中,加入含量为0.25 g/L苯酚水溶液500 ml,纳米氧化铜催化剂25 mg,再加入过氧化氢至终浓度为0.05 mol/L;室温反应65 min,微孔滤膜分离出催化剂。苯酚污水降解率达到97%。
实施例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医科大学,未经福建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329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冷却壁镶嵌料
- 下一篇:一种用熔盐法制备闪烁硅酸铋粉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