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蓄电池组过温报警器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75730.9 | 申请日: | 2011-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771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发明(设计)人: | 宋志刚;李朝阳;卢会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安县电业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7/18 | 分类号: | H02H7/18;H02H5/04 |
代理公司: | 洛阳市凯旋专利事务所 41112 | 代理人: | 陆君 |
地址: | 4718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报警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池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力、通信、应急指挥中心、重要企事业单位、电力变电站备用的一种蓄电池组过温报警器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变电站大多为无人值班变电站,变电站大多采用蓄电池组电池作为直流系统,由于变电站等级越高的变电站对直流系统蓄电池标准要求越高,且蓄电池温度要求控制在40℃。
由于蓄电池充电机充电时受外界温度影响大,室温过高或过低,充电机内电子元件阻值发生变化充电电流会产生漂移,充电电流会一直处于均充电状态;当蓄电池蓄电池均充电完成后不能自动转入浮充,均充电一直进行、蓄电池会产生过充电,从而使蓄电池组在一直均充电大电流的作用下;若发现不及时、蓄电池内部会发热极板变形,正、负板短路,外壳鼓肚、蓄电池组容量下降或损坏。蓄电池组容量下降或损坏后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事故状态下继电保护误动、会扩大事故影响系统电网的安全运行,目前无人值班变电站主设备具备五遥功能,但是,蓄电池组过温报警及自动保护并不完善。 若不能及时发现,排除故障,会在事故状态时引发的继点保护误动作,扩大事故影响系统电网的安全运行,急需一种能够保护系统电网安全运行的蓄电池组过温报警控制方案。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因蓄电池组出现故障,影响系统电网安全运行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池组过温报警器及方法。能够在充电机均充故障不能恢复时,根据蓄电池温度提前预告蓄电池过温音响及灯光信号,在切断直流屏的交流充电机电源后,通过远动装置会上报直流屏交流电源消失报文提醒调度及运行人员,及时发现检查消除故障,将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变电站直流电源的可靠运行,对电网安全运行有着重要保护作用,从而实现达到发明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蓄电池组过温报警器,包括:温度检测控制电路和声光报警电路组成,所述温度检测控制电路由温度检测电路与温度控制电路相连构成,所述温度控制电路与声光报警电路相连,所述声光报警电路由发声和发光电路相连构成。
一种蓄电池组过温报警器,所述温度检测电路由测量的电接点温度计Q与三端稳压管ZD电路相连,三端稳压管ZD电路由电阻R1通过三端稳压管ZD与电源相连,三端稳压管ZD的触发端通过电阻R2、电容C1滤波旁路与电接点温度计Q 相连。
一种蓄电池组过温报警器,所述温度控制电路由晶体管V1集电极与晶闸管VT触发端相连,晶闸管VT开关端通过继电器K与电源BG相连;所述电源BG或接在蓄电池上。
一种蓄电池组过温报警器,声光报警电路由集成块KD9562通过晶体管V2与扬声器BL和发光二极管LED相连组成。
一种蓄电池组过温报警方法,其步骤如下:
1、将蓄电池组过温报警器的电接点温度计Q的电接触点设定在蓄电池温度升高到40°C值,触发声光报警电路工作;
2、将蓄电池组过温报警器的过温检测开关S1合上,过温报警器处于工作状态;
3、当受控蓄电池温度低于电接点温度计Q的设定温度时,电接点温度计Q的电接触电处于断开状态,声光报警电路不工作,扬声器BL不发声,LED不发光;充电机CDJ和蓄电池UPS正常工作;
4、当蓄电池因故障或充电使蓄电池温度升高到或超过电接点温度计Q的设定温度值40C时,电接点温度计Q的电接触点接通,电接点温度计Q的电信号经晶体管V1放大,触发晶闸管VT,使晶闸管VT导通,驱动继电器K工作,继电器K线圈带电吸合,继电器的触点开关K1导通,声光报警电路工作,扬声器BL发声,LED发光;同时,继电器的触点开关K2、K3导通,使蓄电池UPS停止供电工作和充电机CDJ停止充电工作,保护蓄电池UPS、充电机CDJ和蓄电池供电的用电设备安全。
由于采用如上所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优越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安县电业公司,未经新安县电业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57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