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日本囊对虾家系构建与选育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78874.X | 申请日: | 2011-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58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毛勇;王军;苏永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7/027 | 分类号: | A01K67/027;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日本 对虾 家系 构建 选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虾的选育,尤其是涉及一种日本囊对虾的家系构建与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良种是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凡纳滨对虾这一优良品种已创造了超1000亿的产值,为全世界的对虾养殖贡献了约40%的产量。2004年,我国培育出了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1号”,为我国对虾种质创新研究谱写了新篇章。
家系选育作为动物品种改良的重要手段,在对虾育种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培育出中国对虾“黄海2号”,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中科1号”和“中兴1号”等多个新品种。育种值估算和遗传评定是家系选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常规的BLUP法遗传评定,一般是通过建立父系半同胞家系的方案来进行遗传参数估计和育种值计算。但是由于日本囊对虾的人工精荚移植技术难度较大,目前尚没有建立半同胞家系的稳定成熟技术。
迄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孔杰等,海洋水产研究,2008,29(3):27-34)提出了3种育种模式,即精细育种模式(即半同胞育种模式)、全同胞育种模式及群组育种模式。在家系选择水平上,这3种育种模式对育种值估计无明显差异,一致性较高;但在个体选择水平上,由于后2种育种模式缺乏清楚的谱系资料,育种值的估计与精细育种模式相比,有相当的差距,可信度稍低。日本囊对虾由于缺乏建立半同胞家系的成熟技术,比较适合采用全同胞育种模式。但半同胞系谱信息的缺乏,在个体选择水平上影响了可信度。因此,本发明提出了“亲堂兄妹家系”的育种模式,在全同胞系谱信息基础上增加了亲堂兄妹系谱信息,有助于增加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增强个体选择的可信度和选择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日本囊对虾家系构建与选育方法。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1)构建基础群体:选择海捕虾苗1万尾以上进行人工养殖,待到商品规格时按10%以上的选择强度挑选海捕虾构建F0代基础群体;
2)构建F1代家系:按的自然交配方式培育全同胞F1代家系,选择留种家系进行标准化分池培育;
3)同池培养:长成3cm以后,采用荧光个体标识技术,将每个家系标记200~500尾的虾苗,混合放到虾池中,补进未经选育的虾苗进行同池培养以达到正常养殖密度,当生长至商品虾规格时,挑选出留种亲本专池养殖,直至亲虾规格;
4)构建F2代亲堂兄妹家系:从1个F1代家系中挑选出20~50尾留种雄虾;从与之无血缘关系的其它5~10个F1代家系中各选择3~5尾虾,用荧光个体标识技术标记进行家系区分后,再与雄虾一起混合同池培养,进行营养强化和自然交配,按步骤2)的方法选留F2代家系,继而进一步按步骤3)的方法进行标准化同池培育自然交配受精,每一尾F1代受精雌虾产生的F2子代具有全同胞血缘关系,组成1个全同胞家系,具有共同的F1代父母;不同F1代雌虾所产生的F2子代之间具有亲堂兄妹关系,即它们的F1父本来自于同一个家系,具有一对共同的F0祖父母;具有同一对F0祖父母的所有F2孙代构成1个亲堂兄妹家系,即1个亲堂兄妹家系中包含有多个全同胞家系,构建8~16个堂兄妹家系;
5)长成3cm之后,按照步骤3)的方式进行同池培养,达到商品规格时,挑选出留种亲本,总共构建8~16个堂兄妹家系,每1个堂兄妹家系保留5~8个全同胞家系,留种家系总数(全同胞家系)维持60~80个,每个家系内的留种亲本继续养殖至成熟亲本;再按步骤4)的方法采用多代连续杂交(不同的亲堂兄妹家系间)系统,继续构建下一代亲堂兄妹家系直到达成育种目标形成速生新品种;
6)在步骤4)中,若需要建立自群交配家系,则选择F1代留种雄虾所在家系中的留种雌虾与之交配,正常情况下,避免同胞及堂兄妹间的亲本之间交配,而采用不同家系间的亲本交换的交配方式,建立明晰的谱系资料。
在步骤1)中,所述海捕虾苗的规格最好基本一致;所述挑选海捕虾,最好挑选个体较大的海捕虾。
在步骤2)中,所述留种家系可选择产卵量大、孵化率高的家系作为留种家系;所述标准化分池培育的条件可为:无节幼体育苗密度为3000尾/0.5L桶,P10仔虾放苗密度为600尾/5m3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88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伏接线盒
- 下一篇:规格信息推定装置及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