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晶氧化铝耐磨陶瓷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79618.2 | 申请日: | 2011-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23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马松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兴市九荣特种陶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66 | 分类号: | C04B35/6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42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铝 耐磨 陶瓷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耐火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晶氧化铝耐磨陶瓷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陶瓷提出了新的挑战。尽管陶瓷中的玻璃相使其变得坚硬致密,然而也正是它妨碍了陶瓷强度的进一步提高;同时,玻璃相也是陶瓷绝缘性能,特别是高频绝缘性能差的根源。
先进陶瓷材料是以精制高纯人工合成的无机化合物为原料,采用精密控制的工艺,经烧结而制得的陶瓷材料,以其具有的高强度、高硬度、耐磨损、耐腐蚀、耐高温及声、光、电、磁等优异性能而区别于传统陶瓷(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等),亦称为高技术陶瓷、精细陶瓷、精密陶瓷、现代技术陶瓷、工业陶瓷、特种陶瓷等。无论从材料本身性能或材料所采用的制备技术来看,先进陶瓷材料已成为陶瓷科学和材料与工程科学领域里非常活跃、极富挑战性的前沿研究学科,微晶氧化铝陶瓷也是先进陶瓷材料中异军突起的重要陶瓷材料之一。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新型的微晶氧化铝陶瓷,一直是人们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微晶氧化铝耐磨陶瓷。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微晶氧化铝耐磨陶瓷的制备方法。
技术方案:为了达到发明目的,本发明具体是这样来实现的:一种微晶氧化铝耐磨陶瓷,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97.5~99.7%的氧化铝粉、0.3~1.0%的氧化镁粉、0~1.0%的粘结剂和0~0.5%的分散剂。
其中,所述氧化铝粉为0.2~1μm微晶氧化铝粉。
其中,所述氧化镁为0.5~0μm的高纯轻质氧化镁。
其中,所述粘结剂为聚乙烯醇或蜡乳液。
其中,所述分散剂为聚甲基苯烯酸氨或聚丙烯酸氨。
制备上述微晶氧化铝耐磨陶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配方量取各原料混合,加入混合物质量60~100%的纯净水球磨12~20小时,制成浆料;
(2)将所得浆料经喷雾造粒塔造粒成颗粒均匀的球形颗粒;
(3)将球形颗粒放入等静压模具经120~170Mpa/m2的压力保压1~3分钟后得到所需要的胚体;
(4)将所得的胚体放入高温梭式窑,在1400~1600℃烧成2~4小时。
有益效果:本发明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耐磨、耐腐蚀等特性,氧化铝含量高,可达到99%以上,烧结温度低,密度可达到3.99g/cm3,洛氏硬度HRA为93.4,抗弯强度246Mpa,磨损率0.48g/kg·h,广泛用于建筑卫生陶瓷、工业陶瓷、电子陶瓷、高档耐火材料、特种水泥、搪瓷、非金属矿产品深加工、化工及医药、涂料等行业;同时制备方法简单,不会造成工业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取97.5%的氧化铝粉(单位为重量百分数,下同)、1.0%的氧化镁粉、1.0%的聚乙烯醇和0.5%的聚甲基苯烯酸氨混合;加入混合物质总质量60%的纯净水球磨12小时,制成浆料;将上述浆料经喷雾造粒塔造粒,后将颗粒放入等静压模具经120Mpa/m2的压力保压3分钟后得到胚体;将所得的胚体放入高温梭式窑,在1400℃烧成4小时,即得。
实施例2:
取98%的氧化铝粉(单位为重量百分数,下同)、0.9%的氧化镁粉、0.9%的蜡乳液和0.2%的聚丙烯酸氨混合;加入混合物质总质量70%的纯净水球磨13小时,制成浆料;将上述浆料经喷雾造粒塔造粒,后将颗粒放入等静压模具经130Mpa/m2的压力保压2.5分钟后得到胚体;将所得的胚体放入高温梭式窑,在1450℃烧成3.5小时,即得。
实施例3:
取98.6%的氧化铝粉(单位为重量百分数,下同)、0.7%的氧化镁粉和0.7%的聚乙烯醇混合;加入混合物质总质量80%的纯净水球磨15小时,制成浆料;将上述浆料经喷雾造粒塔造粒,后将颗粒放入等静压模具经140Mpa/m2的压力保压2分钟后得到胚体;将所得的胚体放入高温梭式窑,在1500℃烧成3小时,即得。
实施例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兴市九荣特种陶瓷有限公司,未经宜兴市九荣特种陶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96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乐果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可调内孔吊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