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眼到屏幕视距的监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79877.5 | 申请日: | 2011-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00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潘睿;葛璐;王成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电子(中国)研发中心;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8B21/24 | 分类号: | G08B21/24;G06K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郑红娟;宋志强 |
地址: | 210019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眼到 屏幕 视距 监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人眼到屏幕视距的监控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产品越来越多,比如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移动终端、电子书等等。在使用这些电子产品的过程中,用户往往会长时间阅读屏幕中的内容,造成人眼的疲倦。为了减少人眼的不舒适的感受,用户会不自觉地靠近屏幕,从而减轻人眼负担,达到轻松阅读的目的。
但医学专家建议人眼到屏幕的视距应该保持在某个范围之外,否则不利于对视力的保护。实际情况中,用户通常是主动意识到视距的变化后,才适当拉开视距。比如:用户利用手机阅读某电子文档,一段时间后,人眼会感觉到疲倦,其视距也会不自觉地缩短。当用户意识到自己距离屏幕太近,会主动拉开距离,以此保护眼睛。
因此,现有技术这种方法需要用户主动意识到视距的变化,设备本身不能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人性化的服务,用户体验很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眼到屏幕视距的监控方法,可以实时监控用户到屏幕的视距,并主动提示用户调整到合适的视距,以保护用户视力,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人性化服务。
针对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人眼到屏幕的视距的监控方法,预先设置人脸图像中两眼距离的安全阈值,所述安全阈值是根据摄像头采集人脸图像时人眼到屏幕的视距确定的;该方法还包括:
A、按预设的采样周期对用户的面部进行图像采样,根据图像分析法确定人脸图像中两眼实际距离值;并在采集过程中确定M幅图像,其M个两眼实际距离值的变化幅度不超过预设的差异阈值;所述M为大于1的正整数;
B、计算所述M个两眼实际距离值的平均值,如果该平均值大于所述安全阈值,则提示用户调整人眼到屏幕的视距;否则,返回步骤A。
本发明提供一种人眼到屏幕的视距的监控方法,通过人脸采集和图像分析技术确定图像中人眼之间的实际距离,该距离对应了用户到屏幕的视距。将采集确定出的人眼实际距离与预设的安全阈值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是否应该提示用户调整视距,从而达到保护用户视力,为其提供智能化、人性化服务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图2~图3是应用本发明方案的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预先确定人脸图像中两眼距离的安全阈值,在用户阅读屏幕时,用摄像头实时监控用户,并采集下用户的人脸图像。而后,将采集到的人脸图像中两眼的实际距离与设置的安全阈值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用户是否距离屏幕太近,如果太近则提醒用户调整视距。
图1是本发明实现人眼到屏幕的视距的监控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预先设置人脸图像中两眼距离的安全阈值,所述安全阈值是根据摄像头采集人脸图像时人眼到屏幕的视距确定的。
步骤102:按预设的采样周期对用户的面部进行图像采样,根据图像分析法确定人脸图像中两眼实际距离值;在采集过程中确定M幅图像,其M个两眼实际距离值的变化幅度不超过预设的差异阈值;所述M为大于1的正整数。
步骤103:计算M个两眼实际距离值的平均值。
步骤104:如果步骤103计算出的平均值大于安全阈值,则执行步骤105;否则,返回步骤102。
步骤105:提示用户调整人眼到屏幕的视距。
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类型的屏幕,人眼到屏幕的视距通常有一个安全视距。比如:用户阅读手机,专家就建议安全视距应该保持在35厘米以上。如果小于35厘米,将不利于用户眼睛的保护。当然,其他类型的屏幕可能有不同的安全视距,其值由应用本方案的用户自行确定,此处不再赘述。
不管是哪种设备的屏幕,当摄像头拍摄下用户的面部图像,用户到屏幕的视距与人脸图像中两眼距离值存在一种对应关系,那么,安全视距下拍摄的人脸图像中两眼的距离就可以作为安全阈值。当用户太靠近屏幕,小于安全视距,拍摄下的人脸图像中两眼距离就应该大于安全阈值,反之,拍摄下的人脸图像中两眼距离就应该小于安全阈值。因此,本发明方案可以利用此原理实时监控用户视距,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方案,下面用一个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电子(中国)研发中心;三星电子株式会社,未经三星电子(中国)研发中心;三星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98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压缸的伸缩控制回路
- 下一篇:测量镀锌板表面三价铬钝化剂涂覆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