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长管道内圆自动抛光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80731.2 | 申请日: | 2011-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00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杨友东;胡夏夏;刘健;金江锋;蒋钜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4B29/04 | 分类号: | B24B29/04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王兵;黄美娟 |
地址: | 310014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道 自动 抛光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长管道内圆自动抛光机。
背景技术
抛光机的主要作用是表面抛光、去毛刺和除氧化皮等,目前外圆抛光技术比较成熟,产品的自动化程度较高,而内圆表面自动抛光机械大多适合长度较小的管道、筒和罐体,或采用抛丸或喷砂等特殊的抛光工艺,设备复杂且成本较高,维护不方便,所以在一些中小型厂家还采用手工抛光,加工时间长,产品的性能和品质较难保证,同时手工劳动量大,工作枯燥,且不利于工人的身体健康。
目前加工直径范围较大的自动内圆抛光机占地面积较大,进给由工件转动实现,加上有的加工产品较大,抛光时工件需转动,导致能耗较高,与目前的节能降耗要求不相适应,且只能抛光一定长度的直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长管道内圆抛光机占地面积大,加工管道长度受限制和能耗高等问题,能适应一定范围的管道内径变化,自动化程度好,加工效率高,且不需要专门的安装场地的长管道内圆自动抛光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长管道内圆自动抛光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在同一根纵向主轴上的抛光机构和行走机构,所述的抛光机构的前后端各连接一个行走机构;
所述的抛光机构由圆周进给机构和抛光夹头组成;
所述圆周进给机构包括由第一电机驱动的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的行星齿轮机构以所述的主轴为旋转轴,所述的抛光夹头设置在所述的行星齿轮机构的内齿轮上,所述的行星齿轮机构带动抛光夹头沿管道圆周运动,实现圆周进给;
所述的抛光夹头由抛光夹头调节机构和抛光头夹持机构组成;所述抛光夹头调节机构采用齿轮齿条机构,所述的齿条位于抛光头夹头升降导杆上,通过手柄旋转齿轮驱动升降导杆实现抛光头夹头升降;所述的抛光头夹持机构由左右螺旋机构和V形夹头组成,可夹持不同类型的抛光头;所述的抛光头夹头升降调节机构上的弹性装置由安装在升降导杆内的弹簧和滑柱组成,施加抛光所需的压力;
所述的行走机构主要由自适应管径机构和长管道轴向进给机构组成;
所述的自适应管径机构由丝杆螺母机构和连杆机构组成,所述的丝杆螺母机构包括与所述的主轴同轴设置的丝杆和与所述的丝杆配合的螺母,所述的螺母连接有连接支座,所述的连接支座与连杆铰接;所述的连杆机构包括相互铰接的支撑杆和所述的连杆,所述的支撑杆一端铰接在壳体上、另一端通过滚轮紧靠在被抛光的长管道的内壁上,通过旋转丝杆驱动螺母直线运动,实现支撑杆的张开或收缩,以适应不同直径管道的抛光要求;
所述的长管道轴向进给机构包括固定在连杆上的第二电机和小轮,所述的第二电机驱动支撑杆上的小轮转动,推动抛光机在管道内圆中行进,实现抛光机在管道中的轴向进给。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电机通过锥齿轮机构驱动的所述的行星齿轮机构。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当有管道需要内圆抛光时,按抛光要求选择抛光头夹紧在抛光头夹头上,根据内圆管道直径调节自适应管径机构和抛光头夹头升降导杆,使之与需要抛光的管道内径相适应,然后将抛光机放入管道内,启动抛光机实现管道内圆抛光。
本发明的优点是:管道长度基本不受限制,可以自适用管径大小,管道不需转动,能耗较小,自动化程度好,加工效率高,且不需要专门的安装场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图
图1a是图1的GG向剖视图
图2是抛光夹头升降调节机构示意图
图2a是抛光头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抛光夹头锁紧机构示意图
图4是抛光机轴向进给机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4
所述的长管道内圆自动抛光机,包括连接在同一根纵向主轴7上的抛光机构5和行走机构,所述的抛光机构5的前后端各连接一个行走机构;主轴7上设有联轴器13;
所述的抛光机构5由圆周进给机构和抛光夹头18组成;
所述圆周进给机构包括由第一电机15驱动的行星齿轮机构4,所述的第一电机15通过锥齿轮机构16驱动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的行星齿轮机构4通过连接套管17以所述的主轴7为旋转轴,所述的抛光夹头18设置在所述的行星齿轮机构4的内齿轮上,所述的行星齿轮机构4带动整个抛光夹头18沿管道3圆周运动,实现圆周进给;所述的行星齿轮机构4与后部行走机构的壳体14之间设有调节手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07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计算机装置
- 下一篇: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用的最大功率点快速跟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