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安全碎玻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80826.4 | 申请日: | 2011-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12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代膨岭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锋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02 | 分类号: | B60R21/02 |
代理公司: | 成都中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126 | 代理人: | 陈亚石 |
地址: | 61010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 碎玻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逃生用小型手工具,尤其涉及一种笔式安全碎玻器。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列车、船舶等公共交通工具的门窗大多是用玻璃封闭的,一旦发生险情(如起火、爆炸、落水等),人员逃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多采用安全锤,但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安全锤往往活动卡合在与之相配套的卡座之上,人们在慌乱情急之下不易将安全锤取出,同时安全锤在使用时还需要将安全锤扬起,使之与玻璃窗之间拉开一段有效距离才能砸毁玻璃,如在人多杂拥挤慌乱的情况下,安全锤扬起极易造成误伤;同时力气较小的乘客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击破车窗也仍是一大问题。再者,市民也不可能时刻随身携带沉重的安全锤乘坐交通工具,因此如何设计出轻巧、方便携带、收藏,且容易操作的碎玻工具,便成为业者思及的方向。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不足之处,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巧,既可随身携带也能安置于交通工具上,式样美观,使用有效距离短,碎玻破窗效果好,即压即用的安全碎玻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安全碎玻器,包括壳体、冲击弹簧、冲击座和冲击杆,所述壳体由呈螺纹旋合的后壳体和前壳体构成,且后壳体内腔道内径从后到前逐渐增大,所述冲击弹簧、冲击座和一垫圈由后到前依次置于后壳体内腔道内,所述冲击座前底端沿冲击座轴向设有与冲击杆相配合的冲击腔,所述冲击座前端部设有设有一环槽,环槽上开设有一通孔A,一包合通孔A其中一端口的C形弹片置于环槽内;一击发销穿过通孔A的另一端口置于通孔A内;所述击发销一端凸出冲击座周面,其另一端与C形弹片相抵靠,所述击发销也设有与冲击腔相配合的通孔B,且通孔B与冲击腔错位;所述冲击杆由直径由小到大的后杆体、中杆体和前杆体一体构成,后杆体置于通孔B内,中杆体顶部一侧与击发销下沿相抵靠。所述中杆体直径不大于通孔B孔径和冲击腔内径,使得中杆体可在通孔B和冲击腔内滑动,所述前杆体直径大于通孔B孔径和冲击腔内径。所述冲击杆上还套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一端抵靠垫圈,另一端抵卡在前杆体的环形凸肩上,所述前杆体前端伸出前壳体。
最优的,上述前杆体前端设置有冲击钉。
最优的,上述前壳体还设有保护帽。该保护帽将冲击钉置于其中,避免了在未使用时冲击钉误伤人或物,便于携带和安全收藏。
使用时,将本发明的冲击钉垂直的置于玻璃上,然后沿垂直玻璃的方向施力,这时,整个壳体沿施力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复位弹簧被压缩,同时冲击弹簧也被紧压,由于后壳体内腔道内径从后到前逐渐增大,随着壳体的移动,渐渐变窄的后壳体的腔壁逐渐对击发销(击发销开始状态为击发销一端凸出冲击座周面,且通孔B与冲击腔错位)施加横向的挤压力使击发销向通孔A内移动(此时击发销的另一端也必然挤压C形弹片,使之发生形变),当击发销在通孔A内移至其通孔B与冲击腔完全贯通(通孔B与冲击腔不再错位,中杆体顶部完全未与击发销抵靠),此时被紧压的冲击弹簧压缩力瞬间得以释放,此压缩力推动冲击座,使其冲击腔底部给予冲击杆一个瞬间的击打力,最终击打玻璃,使之碎裂。放松外壳后,复位弹簧复位,C形弹片复位,此时C形弹片挤压击发销,击发销自动复位至凸出冲击座周面状态,此时通孔B与冲击腔再次错位,冲击杆一侧部又抵靠在击发销下沿,即完成一次使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冲击力击打原理,使冲击座的施力部位(冲击腔底部)与冲击杆的受力部位之间存在一定的有效距离(施力部位与受力部位不为一体),然后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使施力部位猛烈击打受力部位,从而产生一个瞬间的击打力,该击打力度大,击打速度快,比现今使用的仅靠弹簧的弹力推动冲击杆(此类型碎玻器,施力部和受力部均为同一冲击杆,无法产生本发明所述的击打效果)更具备冲击力、碎玻效果更好。本发明对双层中空玻璃的碎玻效果尤佳,碎玻时间极短(力气较差的使用者平均在1秒左右),有效使用距离短。
附图说明
图1 本发明外观示意图。
图2 本发明各部件待组装状态示意图。
图3本发明冲击座结构示意图。
图4本发明击发销结构示意图。
图5 本发明呈90°夹角剖视结构示意图一。
图6 本发明呈90°夹角剖视结构示意图二。
图7 本发明呈90°夹角剖视结构示意图三。
图8 本发明内部机构组装示意图。
图9 组装有下壳体的图8示意图一。
图10 组装有下壳体的图8示意图二。
图11 组装有下壳体的图8示意图三。
图12 本发明的冲击杆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锋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锋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08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传感器融合的综合汽车防盗系统
- 下一篇:芯片转移方法及芯片转移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