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下混凝土构筑物基础底板中的坑中坑快速支模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80846.1 | 申请日: | 2011-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54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王亮;王治军;苏元洪;周煜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16 | 代理人: | 张恒康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 混凝土 构筑物 基础 底板 中的 坑中坑 快速 支模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工程地下混凝土构筑物基础底板的支模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地下混凝土构筑物基础底板中的坑中坑快速支模法。
背景技术
地下混凝土构筑物通常埋深为-4m~-7m,有的甚至达-9m,如冶金工业地下电缆隧道、管廊等,这些地下构筑物一般都设计有集水坑,以解决排水问题,集水坑深度在1200mm以上,大小约为2000x2000mm,因集水坑嵌套在底板基坑中,所以俗称“坑中坑”。当地下构筑物的基础开挖到底板标高时,还需要开挖其中的集水坑,因为地下水流涌动,“坑中坑”施工难度比较大,在进行降水处理后,虽可以开挖到“坑中坑”的深度,但在降雨多发期,雨水量集中,基槽很快就泡在水里,如果在砂质土层地区,更加造成流砂现象,护坡桩也易被冲倒,“坑中坑”灌满流砂。
采用传统支模(或砖胎膜)方法必须等待水位降至设计标高以下,降水、清淤需要7~10天时间,模板支拆(或砌砖等)还需时日,如果期间挡不住流砂或遇暴雨,极易产生涌水造成二次施工,工期拖延会更长。
中国专利CN100572686C于2008年3月13日公开了一种坑中坑支护体系的施工工艺,其中支护体系制作和架设采用沉井制作和架设,利用沉井筒壁作为坑中坑的支护体系兼作外侧胎模。虽然这种施工方法有其节约模板用量等优点,但其仍属于传统支模范畴,依然存在繁琐的施工工序和施工周期长的问题,更不适合地下水位较高、降水周期较长或者工程处于雨季且工期紧张,要求突击抢工期的工程。
因此已知的坑中坑支护体系的支模施工方法存在着上述种种不便和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简化繁琐施工工序,缩短降水周期,节约降水台班费用的地下混凝土构筑物基础底板中的坑中坑快速支模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降水周期较长或者工程处于雨季且工期紧张,要求突击抢工期的工程的地下混凝土构筑物基础底板中的坑中坑快速支模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地下混凝土构筑物基础底板中的坑中坑快速支模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预制“钢板盒”
所述钢板盒是一由四周侧壁钢板和底板钢板垂直焊接成的敞口钢构件,钢板盒的长宽分别等于坑中坑的设计图纸尺寸(净长)加上2倍混泥土厚度(壁厚),高度等于坑中坑的深度加200mm左右的余量,侧壁钢板和底板钢板厚度为3mm;
b、挖坑放置“钢板盒”,包含以下步骤:
(1)基坑降水、开挖至地下构筑物的底板标高,放出坑中坑的定位控制线;
(2)继续深挖到坑中坑底板的底部标高,形成放置“钢板盒”的坑;
(3)用施工机械把“钢板盒”放进所挖好的坑中;
(4)在“钢板盒”四周以及与构筑物底板同时浇注垫层混凝土,使之封闭连成整体,避免泥水、流砂的涌入;
c、在“钢板盒”内施工坑中坑的钢筋和内模板,使之与地下构筑物底板钢筋绑扎成一体,同时浇注混凝土。
本发明的地下混凝土构筑物基础底板中的坑中坑快速支模法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钢板盒的盒壁外侧上下焊有两道角钢加强筋。
前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b(3)中,由于坑内很快会有渗水,水的浮力使“钢板盒”漂浮,此时可在钢板盒内压入砂袋使其稳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地下混凝土构筑物基础底板中的坑中坑快速支模法具有以下优点:
1、简化繁琐施工工序,缩短降水周期,可节约降水台班费用;
2、特别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降水周期较长或者工程处于雨季且工期紧张,要求突击抢工期的工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钢板盒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图中:1钢板盒长度,2钢板盒宽度,3钢板盒高度,4角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的地下混凝土构筑物基础底板中的坑中坑快速支模法,包括以下步骤:
现请看图1~图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钢板盒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08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