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缸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81164.2 | 申请日: | 2011-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29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岩谷真吾;森俊介;南原章吾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F9/32 | 分类号: | F16F9/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缸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缸体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缸体装置而言,存在如下的缸体装置,即,使活塞杆从缸体最大限度地突出时,成为自动限制活塞杆向缸体插入的方向移动的锁定状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存在如下的缸体装置,即,使活塞杆从缸体突出到最大伸长位置附近而使缸体旋转时,成为限制活塞杆向缸体插入的方向移动的锁定状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而且,存在如下的缸体装置,即,使活塞杆从缸体突出到最大伸长位置附近时,成为防尘罩倾动而自动限制活塞杆向缸体插入的方向移动的锁定状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0-5477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6-8774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昭56-14636号公报
以往的缸体装置存在使用便利性不好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使用便利性的缸体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缸体装置具有筒状的缸体和从该缸体的一端能够突出地被插入且被施加朝向突出方向的力的活塞杆,所述缸体装置的特征在于,能够相对旋转地设置有:相对于所述缸体至少限制沿轴向的移动而设置的缸体侧部件和相对于所述活塞杆至少限制沿轴向的移动而设置的活塞杆侧部件,所述缸体装置具有:突起,其设置在所述缸体侧部件的周面或所述活塞杆侧部件的周面中的任一方且沿径向延伸;倾斜部,其设置在与设置有所述突起的周面相对的所述缸体侧部件的周面或所述活塞杆侧部件的周面中的另一方,在所述活塞杆将要达到最大突出状态时,所述倾斜部与所述突起抵接而使所述缸体侧部件相对于所述活塞杆侧部件相对旋转并导向规定的相对旋转位置;锁定部,其设置在设置有所述倾斜部的周面,在所述活塞杆为最大突出状态且所述缸体侧部件和所述活塞杆侧部件到达所述规定的相对旋转位置时,所述锁定部因沿轴向与所述突起相对而在所述活塞杆沿插入方向移动时与所述突起抵接来保持该突起,而限制所述活塞杆向插入方向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使用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缸体装置的将局部剖开时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缸体装置的局部放大正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的缸体装置的凸轮部等和突起之间的关系的展开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的缸体装置的凸轮部等和突起之间的关系的变形例的展开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缸体装置的局部放大正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缸体装置的局部放大正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缸体装置的局部放大正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缸体 12活塞杆 81突起 87锁定部 91、93倾斜部(自动锁定机构) 97锁定解除位置限定部 140防尘罩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4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1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缸体装置,该缸体装置是缓冲器,具体而言是作为工作流体而封入有气体的气体支撑杆。该缸体装置具有:封入有气体(空气或氮气)及润滑用的少量油液的筒状缸体11;一端从该缸体11的一端插入的活塞杆12;在活塞杆12的配置在缸体11内的一端上固定的活塞13。活塞13能够滑动地嵌装在缸体11内,通过该活塞13,缸体11内部被划分成活塞杆12侧的室14和相对于活塞杆12处于底侧的室15这两个室。
缸体11具有呈大致有底圆筒状的缸主体22,该缸主体22具有大致圆筒状的主体部20和在主体部20上以封闭其一端(底侧)的方式被固定的底部21。在该缸主体22上,在主体部20的与底部21相反的一侧的开口部23的位置,通过塑性加工而同轴地形成有直径比具有一定直径的主体部25小的另一个圆环状的环状台阶部26。另外,在缸主体22上,在与该环状台阶部26相比更靠底部21侧的位置,通过塑性加工而同轴地形成有直径比主体部25小的处于两个部位的圆环状内侧突出部27、28。而且,在缸主体22上,在两个部位的内侧突出部27、28之间的位置,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卡止凸部29。
此外,各内侧突出部27、28也可以是在周向上设置在多个位置的突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未经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11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