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85309.6 | 申请日: | 2011-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12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早田祐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博特瑞克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F1/1343 | 分类号: | G02F1/1343;G02F1/1337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张鑫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显示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的初始取向为垂直方向的液晶显示元件,特别涉及能够减少取向混乱的液晶显示元件。
背景技术
作为液晶显示元件,具有以下液晶显示元件,即未施加电压时的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的取向(初始取向)是相对于基板面大致垂直的垂直取向。将上述液晶显示元件称为VA(Vertical Alignment: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元件。在VA型的液晶显示元件中,使用介电常数各向异性为负的液晶。而且,通过向液晶层施加电压,从而能够使液晶(液晶分子)成为相对于基板面而接近水平的状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与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型的液晶显示元件、STN(Super Twisted Nematic:超扭曲向列)型的液晶显示元件相比较,VA型的液晶显示元件提高了响应性,能实现高对比度的显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在未施加电压时的液晶的取向相对于基板为完全垂直的情况下,不能规定施加电压时的液晶的倾斜方向。其结果是,液晶的取向不同,显示质量降低。因此,需要用某种方法来施加预倾方向或对电极形状进行加工来规定液晶的倾斜方向。作为施加预倾方向的方法或对电极形状进行加工来规定液晶的倾斜方向的方法,可举出:利用施加电压来使电场方向相对于基板面倾斜的倾斜电场法;在电极等中设置肋状结构的肋状法;将氧化硅(SiO2)倾斜地蒸镀到基板的倾斜蒸镀法等。另外,也能够通过对垂直取向制的取向膜施加研磨处理,从而规定液晶的取向方向。
另外,作为规定液晶的取向方向的方法,可举出在电极中形成槽的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以下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在电极中有规律地设置多个开口部,从而能够使由该开口部规定的子像素区域内的液晶分子呈轴对称状的取向。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对子像素区域进行规定,使其在多边形的角及边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该开口部。此外,还提出了利用在电极中形成槽的方法来使多个取向方向混合的取向分割。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207782号公报(段落0002-0004)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6-11362号公报(段落0014)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3679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实施研磨处理的方法会因进行研磨而导致易于发生筋状的显示不均匀等显示质量的下降或生产率降低,混合有多种取向方向的取向分割会导致难以改善视角特性。另外,在电极等中设置肋状结构的肋状法会导致工序数增多,生产成本增加的问题。
通过在电极中形成槽的方法进行取向分割具有以下问题:即,在各子像素间的液晶取向状态的偏差变大,在产生取向混乱的区域中液晶的倒下方向不一致,因此会导致透射率中产生偏差、对比度中产生偏差等问题,作为结果会导致显示质量下降。
此外,如专利文献3的图5(c)所记载的那样利用模拟来计算液晶显示元件的透射率变化,则随着用于连接相邻子像素电极的区域(参照图17的连接用区域90)的面积变大,该区域中可能会产生液晶分子的取向混乱,所示液晶显示元件具有将I字形状的槽以包围在子像素区域的四边进行配置的电极。即,即使能够暂时地将液晶的取向方向控制得一致,若连接用区域的取向稳定性较差,则在受到其影响的子像素区域中,液晶的取向状态也会逐渐变差。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电压施加时的取向混乱,使液晶的取向更为均一化,能够提高显示质量的VA型的液晶显示元件。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元件包括:第一电极,配置该第一电极,以使得在显示区域显示规定的显示图案;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相对;以及液晶层,该液晶层设置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在未施加电压时的液晶的取向为垂直取向,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中的任一方电极上形成有呈规律状配置的多个L字形状的槽,将各L字形状的槽至少形成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重叠的区域内,使得设置有该槽的电极可被分割成多个矩形形状的子像素电极,且是可被分割成在三个角上具有用于连接相邻的子像素电极的连接部的多个矩形形状的子像素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博特瑞克斯株式会社,未经奥博特瑞克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53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