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稳定性玉米专用肥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87015.7 | 申请日: | 2011-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2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王玲莉;石元亮;古慧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5G3/08 | 分类号: | C05G3/08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周秀梅;李颖 |
地址: | 110164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稳定性 玉米 专用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本发明涉及专用肥,具体的说是一种稳定性玉米专用肥。
背景技术
化肥是作物所需养分的主要来源,我国的化肥使用量已经成了世界第一,但是每年化肥的损失量也是世界第一,化肥的利用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施入农田的化肥通过几种途径流失到了环境中,化肥的损失除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外,还带了日益增长的环境不利影响。为了解决肥料利用率低的问题,国内外先后研究出了脲甲醛类缓释肥、稳定性肥料、包膜类控释肥及相关或者衍生产品,但是目前包膜肥料生产工艺比较复杂,成本比较高,大部分膜材都是选用的树脂类疏水性物质,此类物质在土壤中和水中均不易降解,易造成二次污染,脲甲醛的生产需要有机溶剂进行溶解,易带来安全隐患和污染。稳定性肥料具有成本低,易于加工,肥效期长等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性玉米专用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稳定性玉米专用肥,在N、P、K肥料中添加NAM添加剂,所述氮肥、磷肥、钾肥和NAM添加剂,按重量份数计,氮肥∶磷肥∶钾肥∶NAM添加剂=40-55∶50-65∶12-20∶0.5-1.5。所述氮肥、磷肥、钾肥分别为尿素、重过磷酸钙和氯化钾。
本发明所具有的优点:
1.本发明肥料养分适中并满足玉米所需,并且实现水稻一次施肥,此肥料的肥效期可以最长达到130天,能够满足玉米品种整个生长期的养分需要。
2.本发明肥料可以有效提高N、P的利用率,减少经济损失和环境不良影响。
3.本发明肥料工艺简单、成本低不需要增加其他的生产设备,只在肥料的生产过程中,同粉碎的其他原料一起进入造粒设备。每吨增加的成本在100元以下。
4.本发明稳定性玉米专用肥在NPK肥料中添加NAM添加剂,其含有的养分配比更能满足水稻生长需求,NAM添加剂含有的脲酶抑制剂可以有效地减缓尿素在玉米土壤中的水解,硝化抑制剂可以阻止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可以延长氮肥肥效期,达到一次施肥,满足玉米整个生长期的需肥要求,并可以显著地提高磷肥的利用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玉米专用肥,原料尿素、重过磷酸钙、氯化钾和NAM添加剂按重量分数计按47.7∶60.5∶15∶1组成。制备将NAM添加剂粉碎,而后与氮肥、磷肥和钾肥混匀,进入造粒机进行造粒。
其中填充料为购自于沈阳中科新型肥料有限公司的NAM添加剂。
应用例
将上述实施例制备的专用肥,在玉米的一个生长期内施用量为40公斤/亩,一次性施入,其中含尿素21.1kg,重过磷酸钙7.8kg,氯化钾6.3kg。常规肥处理施用尿素23.9kg/亩,重过磷酸钙12kg/亩,氯化钾3.6kg/亩。专用肥较当地施肥可有效增加株高、穗长、穗粒数和百粒重,分别提高2.5%、10.2%、5.4%,有效减少秃尖长,可增产14.51%。详见下表1。
表1稳定性玉米专用肥试验结果表
上述试验区概况:白浆土是三江平原主要土壤之一,面积为2230545hm2,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23.67%。在黑龙江省白浆土中有67.31%分布在三江平原地区。全省耕地白浆土的70.6%在三江平原地区。由于白浆土土质粘重,亚表层有一个贫瘠的白浆土层,传统地把它视为低产田。
试验在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进行。地处东经132°57′,北纬46°31′,年平均气温2.8℃,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平均为2514℃,平均日照2384小时(生育期日照1129小时,占全年47.4%),太阳总辐射值108.1千卡cm-2,无霜期131天。多年平均降雨量557.2mm,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3%。供试土壤类型为草甸白浆土,粘壤土质地,耕层土壤厚度为30cm,土壤肥力中等。试验于2010年5月~2010年9月进行。玉米和水稻试验地基本理化性质见表2。
表2试验地的基本理化性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70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