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营养补充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87845.X | 申请日: | 2011-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90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杨昌林;穆慧玲;罗丽华;王若永;杜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L1/303 | 分类号: | A23L1/303;A23L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鲁兵 |
地址: | 10014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营养 补充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保健食品,主要是涉及一种适用于雷达兵日常营养素补充,并同样适用于长期生活、工作于高电磁辐射、低照度及持续噪声等环境中的人群的日常营养素补充的营养补充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雷达兵是以雷达为主要装备,获取空中、海上或地面目标情报的兵种或专业兵,主要负责对空警戒、目标引导、武器控制等任务。在现代化高科技军事斗争中,随着高功率雷达设备、电磁干扰设备逐步装配部队,雷达作业人员的作业环境受到高辐射强度、低照度及持续噪声作用的影响,工作紧张度高,心理压力大,营养代谢具有其特殊性。
雷达操作人员接受到的电磁辐射主要包括微波和超短波辐射,有关辐射剂量因人员操作位置和雷达型号不一而不同。有关某雷达通信、电子干扰部队的调查显示,被调查人群作业场所的平均功率密度在1.1~21.2mw/cm2,日剂量在4.95~95.4mwh/cm2;另有报道,距雷达发射天线50m处的微波辐射功率密度72~100μW/cm2,均远高于GB 9175-88《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规定的10μW/cm2的安全标准。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包括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累计效应三个方面,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及视觉系统造成损害,既可引起早、中期损害,也可造成远后期的病变。
雷达操纵员长期从事视力集中和低照度作业,为了维持正常的暗适应功能,机体对维生素A、锌、硒消耗增加。研究表明,雷达操纵员暗适应时间延长者占40%,微光近视力与炫光照射后暗适应恢复时间均较非操纵员差。有研究认为,通过营养干预可以改善低照度作业人群的营养状况,适当增加维生素A、锌和硒的摄入量,对有效提高夜间视力具有重要意义。
持续噪声也是雷达操作人员需要面对的另一主要环境污染。研究认为,雷达作业环境噪声强度可达65-85dB(A),尚在正常范围。但是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噪声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失调,条件反射异常,出现头晕、头痛、耳鸣、多梦、失眠、心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者可产生精神错乱。噪声会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噪声还可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在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改变,心脏病加剧。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部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噪声还影响视力,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同时,噪声还会使色觉、视野发生异常。
另外,雷达部队主要驻扎在深山等偏远地区,尤其在秋冬季大雪封山的季节,各种新鲜食物供应困难。对雷达兵部队的营养调查结果表明,雷达作业人员维生素A、B2摄入不足。因而,迫切需要一种适用于雷达兵日常营养素补充,并同样适用于长期生活、工作于高电磁辐射、低照度及持续噪声等环境中的人群的日常营养素补充的营养补充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雷达兵日常营养素补充,并同样适用于长期生活、工作于高电磁辐射、低照度及持续噪声等环境中的人群的日常营养素补充的营养补充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营养补充剂,包括2种植物提取物、9种维生素和2种矿物质,原料中各功能成分的重量份数比为:红景天甙12~18份、原花青素100~114份、维生素A 0.7~0.9份、维生素B1 1~3份、维生素B2 1~3份、维生素B6 3~5份,维生素B12 0.004~0.006份、维生素C 80~150份、维生素E 40~60份、叶酸0.3~0.5份、烟酰胺12~18份、锌5~15份、硒0.02~0.06份。
优选的营养补充剂包括如下活性成分:红景天甙12~15份、原花青素105~114份、维生素A 0.7~0.8份、维生素B1 1.5~2.5份、维生素B2 1.5~3份、维生素B6 4~5份,维生素B12 0.004~0.005份、维生素C 80~120份、维生素E 40~50份、叶酸0.3~0.4份、烟酰胺12~15份、锌8~12份、硒0.03~0.05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784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