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根拉带平行布置的安全气囊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87973.4 | 申请日: | 2011-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03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白中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21/231 | 分类号: | B60R21/231;B60R21/26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马强 |
地址: | 410082***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根拉带 平行 布置 安全气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护车辆乘员的气囊装置;在该装置中,气囊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充气从而保护车辆乘员;特别涉及能更有效保护乘员的三根拉带平行布置的安全气囊结构。
背景技术
用于保护车辆乘员的气囊在正常情况下以折叠状态存储在设置于方向盘中部或车辆仪表板内的空腔中。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气囊展开,并通过由充气器产生的气体在车辆内部充气。充气的气囊接受并约束乘员。
在传统气囊装置中,展开时的气囊没有在气囊接触表面和车辆乘员之间留下足够安全的距离。因此,在车辆紧急事件中,气囊不能有效地吸收乘员的动能,这可能导致对乘员的伤害,因为乘员在座位安全带有足够的时间来吸收冲击能量之前就投入传统气囊;结果,一些乘客特别是儿童受到致命的伤害。传统气囊的另一个缺点是气囊的约束力没有集中在乘员头部的质点上。因此,不能有效地吸收乘员头部的动能。
由于传统气囊的能量吸收效果没有优化,所以这些气囊需要增大的容积和具有增大的输出的充气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对不同的乘员进行适宜的保护而产生了智能型安全气囊,但智能型安全气囊需要依靠各种乘员传感器对乘员进行判断,进而控制气囊以不同状态展开,因此智能型安全气囊结构复杂,造价昂贵,安装维修不便,且对车身结构有特殊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三根拉带平行布置的安全气囊,其结构简单,不需要任何传感器,通过拉带控制气袋的结构,无需对车身进行更改便可实现对不同乘员进行有效保护。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三根拉带平行布置的安全气囊包括气袋,其结构特点是,气袋内设有A拉带和B拉带,A拉带的前端固定在气袋前端面一侧,B拉带的前端固定在气袋前端面另一侧,且A拉带的前端与气袋前端面的A固定线平行于B拉带的前端与气袋前端面的B固定线,所述A固定线和B固定线竖向布置并位于气袋前端面用以约束乘员头部的部位,所述A拉带和B拉带长度相同;气袋内设有C拉带,该C拉带的前端固定在气袋前端面,且C拉带的前端与气袋前端面的C固定线平行于所述A固定线和B固定线,C固定线竖向布置并位于气袋前端面用以约束乘员胸部的部位的中部,C拉带的后端同所述A拉带和B拉带的后端一起固定在气袋根部。
以下对本发明做出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2,本发明的技术原理是,当气囊(气袋)展开时,头部平行布置的A拉带11和B拉带12逐渐伸展,控制了气囊中部的展开速度,气囊两侧率先展开到最大位置,头部位置由于布置了该两根平行的拉带,拉带拉出的气袋部分形成了一个小圆弧面6,头部平行布置的A拉带11和B拉带12控制了小圆弧面的曲率,从而改变了乘员7的头部与气袋4的接触的面积,进而控制了乘员7头部接触力,有效地降低了乘员7头部加速度值,从而减少了对正常坐姿及坐姿靠前的乘员造成的伤害;三根拉带平行布置的形式也使得乘员7的胸部位移有了明显的下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胸部位移。
由以上可知,本发明为一种三根拉带平行布置的安全气囊,其结构简单,不需要任何传感器,通过拉带控制气袋的结构,无需对车身进行更改便可实现对正常坐姿和离位乘员进行有效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安全气囊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三根拉带平行布置的安全气囊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安全气囊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实例的气囊结构的侧视图,该图显示了乘员将被气囊约束的状态;
图6是图2所示安全气囊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实例的气囊结构俯视结构示意图,该图显示了乘员正被气囊约束的状态。
在上述附图中:
1-A固定线, 2-B固定线, 3-C固定线,
4-气袋, 5-泄气孔, 6-圆弧面,
7-乘员, 8-座椅, 9-气体发生器,
11-A拉带, 12-B拉带, 13-C拉带。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大学,未经湖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797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