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透明单平面单极性数字微流体芯片及其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88130.6 | 申请日: | 2011-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0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曾祥宇;周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透明 平面 极性 数字 流体 芯片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电子生物芯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字微流体芯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二维数字微流体技术需要通过将液滴置于上下两个控制极板之间,加电压,使液滴在两极板之间运动,这种控制芯片,由于需要上下两层,使液滴夹在中间,使得系统复杂度较高,液滴运动阻力较大,且液滴不具备聚光效果。另外传统的微流体芯片需要一个接地电极,使接地电极与信号电极构成回路,从而实现对液滴的控制,但是接地电极往往会占用较大芯片面积,如果电极复用,又会造成电路的复杂度上升。
因此,如何简化微流控芯片结构,简化微流体芯片的液滴控制方式,同时又能有效提高液滴的光学检测特性,对于生物微流体芯片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电路简单,液滴运动性能优越,可克服传统微流体芯片固有局限的新型数字微流体芯片及其控制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数字微流体芯片,是一种透明单平面单极性数字微流体芯片,具体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透明玻璃基板42,覆盖在所述透明玻璃基板表面的且相互平行放置的第一电极阵列(电极1~电极19),电极材质为氧化铟锡(ITO),在所述第一电极阵列(如电极1~电极19)表面通过淀积的方法覆盖有一层透明的氮化硅或氧化硅绝缘层43,以实现电学的隔离。在所述绝缘层的表面淀积有相互平行放置的第二电极阵列(如电极20~电极40),电极材质为氧化铟锡(ITO)。第一电极阵列与第二电极阵列相互垂直。在所述第二电极阵列上淀积有一层表面绝缘层44,该表面绝缘层44可以由各种透明的金属氧化物或着氮化硅或着氧化硅构成,用以实现被控制液滴与控制电极的电学绝缘。在表面绝缘层44的表面还覆盖有一层疏水层45,用以减小液滴运动时的阻力及电极控制电压。
本发明中,第一电极阵列与第二电极阵列的电极数量没有限制,每个电极阵列一般可有10—40个电极。
本发明的每个电极阵列中,单个电极的宽度及2个相邻单个电极的间距远小于液滴的半径,见图1和图2所示。
本发明与其它发明的不同还在于对所述数字微流体芯片控制的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S1:通过第二电极阵列(如电极20~电极40)从左(电极20)至右(电极40)施加电压信号于第二电极阵列中的单个电极,可以控制液滴从左(电极20)向右(电极40)运动。
S2:通过第一电极阵列从下(电极1)至上(电极19)施加电压信号于第一电极阵列中的单个电极,从而控制液滴从下(电极1)向上(电极19)运动。
S3:本发明的控制方式创新点还在于,利用周围的空气作为接地端,从而对液滴产生影响,所以不需要任何电极作为接地端。即控制信号只有单个电极,没有接地电极。
本发明的与传统微流体芯片相比,对于液滴的控制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传统芯片需要信号和地两个电极同时对液滴运动进行控制,而本发明只需要一个信号电极就可以实现对液滴的控制。由于创新的控制方式,使芯片的结构大大简化,只需要单平面即可实现对液滴的控制,保持了运动液滴的球型表面,实现了液滴的聚光性能。同时采用透明的芯片材料,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光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二维条状控制电极阵列的平面图示。
图2为本发明的剖面结构图示。
图中标号:1—19为横向平行排列的第一电极阵列,20—40为纵向平行排列的第二电极阵列,41为液滴,42为透明玻璃基板,43为硅绝缘层,44为表面绝缘层,45为疏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控制电极示意图,本发明所述的数字微流体芯片的控制电极由横竖交错的条形电极构成。本发明以横置电极19条,纵置电极20条为例,但本发明所述的电极数量不受本实施例所述电极数量限制。电极1~电极19置于下层,且相互平行放置,为第一电极阵列;20~电极40置于上层,相互平行放置,为第二电极阵列。每个电极阵列中,每个单个电极的宽度及2个相邻单个电极的间距远小于液滴的半径,见图1和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81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