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层结构的送粉辊及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92399.1 | 申请日: | 2011-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37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羊重刚;金泰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乐普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G15/08 | 分类号: | G03G15/0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启明专利代理事务所 44270 | 代理人: | 张信宽 |
地址: | 518173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层 结构 送粉辊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双层结构的送粉辊,包括轴芯及包覆于所述轴芯上的导电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粉辊的导电层由内层导电性发泡管和外层导电性复合纤维层组合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结构的送粉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体积电阻为10^5 ohm/cm - 10^6 ohm/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结构的送粉辊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导电性发泡管包括下述重量份的原料:橡胶90-110;不溶性硫磺1.5-2.5;硫化剂 2.0-3.0;促进剂 0.4- 0.7;发泡剂5.0-6.0;加工补助剂9.0-11.0;硬脂酸7.0-8.0;氧化锌3.5-5.0;导电剂5.0-6.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结构的送粉辊,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选用具有耐热型、耐气候型、耐臭氧型茂金属催化剂的三元乙丙橡胶,其电阻在10^4 ohm/c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结构的送粉辊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硫化剂为硫代氨基甲酸酯类硫化剂、巯基苯并噻唑类硫化剂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双层结构的送粉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导电性复合纤维层是在研磨好的内层导电性发泡管外层采用高压放电方式植入的复合纤维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层结构的送粉辊,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纤维是在聚酰胺树脂或聚烯烃系树脂中的任意一种中掺有离子性、吸湿性的永久带电剂及助剂,形成高分子网状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层结构的送粉辊,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纤维包括下述重量份的原料:
聚酰胺树脂或聚烯烃系树脂:90-110、聚合物稳定剂:2-4、偶联剂:4-6、导电剂10-15。
9.一种双层结构的送粉辊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1)将构成内层导电性发泡管的原料按配比混合;
2)将上述含有橡胶的混合料采用密炼机混炼后开练切成段,然后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将橡胶混合物进行熟成处理;
3)把熟成后的上述橡胶混合物挤出做成管式结构;
4)将挤出的橡胶混合物进行硫化处理,形成发泡管;
5)将轴芯压于发泡管的中心;
6)将构成外层导电性复合纤维料按配比混合;
7)将上述步骤6)的混合物挤出成纤维状,然后按尺寸切割;
8)将上述复合纤维植绒于发泡管外层表面;
9)研磨复合纤维层外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层结构的送粉辊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导电性发泡管包括下述重量份的原料:
三元乙丙橡胶料:90-110;不溶性硫磺1.5-2.5;硫化剂 2.0-3.0;促进剂 0.4- 0.7;发泡剂5.0-6.0;加工补助剂9.0-11.0;硬脂酸7.0-8.0;氧化锌3.5-5.0;导电剂 5.0-6.5。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层结构的送粉辊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导电性复合纤维包括下述重量份的原料:
聚酰胺树脂或聚烯烃系树脂:90-110;导电剂:10-15;聚合物稳定剂:2-4;偶联剂:4-6。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双层结构的送粉辊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将原料配比后用精密混合机把温度调到摄氏70-90度混料,混料时间为30-40分钟。
13.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双层结构的送粉辊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将橡胶混合物开练切成段后,在20°-25°的温度和30%-50%湿度条件下放置4-5个小时再进行后续的熟成处理。
14.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双层结构的送粉辊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采用连续硫化处理,硫化处理完毕后再进行热处理。
15.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层结构的送粉辊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之连续硫化处理分两次进行,每次2个小时,其温度分为三个阶段:190-200°、200-220°、210-2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乐普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乐普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239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光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 下一篇:三相输入电源缺相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