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淀粉糖生产中的蒸发末效汁汽回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92407.2 | 申请日: | 2011-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98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发明(设计)人: | 赵建安;付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建安;付海峰 |
主分类号: | C12P19/14 | 分类号: | C12P19/1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汇科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15 | 代理人: | 王琪 |
地址: | 055650 河北省邢台***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淀粉糖 生产 中的 蒸发 末效汁汽 回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末效汁汽的回收,特别是指淀粉糖生产中的末效汁汽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在淀粉糖的生产中,淀粉乳的波美度一般控制在18-18.5,这样经液化和糖化后糖化液的固形物为33%-35%,而淀粉糖成品要求的固形物一般在71%以上,所以工艺上要利用多效蒸发器将糖液中的水蒸发出一部分,而蒸发过程要用到高压蒸汽,蒸出的水分也要变为蒸汽,这种蒸汽叫做汁汽,也叫二次蒸汽,在蒸发系统的末效产生的二次蒸汽叫末效汁汽。蒸发末效汁汽经水喷射冷凝器冷凝并与冷却水一道排至冷却塔冷却后循环使用。蒸发末效汁汽蕴涵着大量热量,现有工艺是用大量的冷却循环水吸收,上述现有工艺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一是末效汁汽温度一般在50℃-60℃,蕴涵着大量热能,用冷却水吸收造成了极大的能源浪费。二是末效汁汽带有微量糖分和小分子有机物,污染循环冷却水,致使循环水中COD增加,导致循环水水质变坏,造成的后果是需要不断用新鲜水来轮换冷却水,增加了水资源的消耗。三是由于蒸发末效汁汽热量巨大,所以必须用大量的循环冷却水吸收,这样循环往复,要使用大型的离心水泵提供动力,要消耗大量的电能。要给循环冷却水降温还要使用冷却塔,风机的使用也增加了电能的消耗。四是循环水吸收的大量热量要经过冷却塔降温,大量热量和水汽要排入大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淀粉糖生产中的末效汁汽回收方法,在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提高了淀粉乳的温度,从而减少了淀粉乳升温所需消耗的热能损耗。
本发明的整体技术构思是:
淀粉糖生产中的蒸发末效汁汽回收方法,包括将淀粉乳输入蒸发喷射式直接换热器、再入加淀粉酶的液化调制罐中;将淀粉糖生产中的蒸发末效汁汽与淀粉乳进行热交换换热升温,将升温后的淀粉乳输入液化加淀粉酶的液化调制罐。
本发明中具体的工艺步骤和工艺方法是:
为稳定末效汁汽的温度,提高末效汁汽的利用价值,优选的技术方案是,产生蒸发末效汁汽的末效蒸发器的真空度为-0.084MPa~-0.088MPa。
为增加末效汁汽与淀粉乳的接触面积,以实现较好的换热效果,有效提高淀粉乳的温升,优选的技术方案是,蒸发末效汁汽通过喷射式直接换热器,与用输料泵送至喷头喷射的淀粉乳直接接触换热。
作为淀粉糖生产中的主要原料,升温前的淀粉乳温度为24℃~30℃。
升温后的淀粉乳经淀粉乳输送泵输入调浆、加淀粉酶的液化调制罐,再升温到105℃~110℃进行液化。
为进一步提高末效汁汽的利用价值,充分利用其蕴含余热的利用价值,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换热后剩余的未冷凝蒸发末效汁汽输入冷凝器进行冷凝。
为便于收集冷凝后的产物,优选的技术方案是,冷凝器上设有冷凝水出口和不凝性气体排放口。
本发明所取得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在于:
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回收处理淀粉糖生产中产生的末效汁汽,可有效地节约水资源和循环水带来的能源消耗,大幅度减小了因排放带来的污染,提高了淀粉乳的温度,淀粉乳在后续升温液化过程中的能耗得到有效降低,投入成本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记载的内容为准,任何依据本说明书所作出的等效技术手段替换,均不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畴。
淀粉糖生产中的蒸发末效汁汽回收方法,包括将淀粉乳输入调浆、加淀粉酶的液化调制罐;将淀粉糖生产中的蒸发末效汁汽与淀粉乳进行热交换换热升温,将升温后的淀粉乳输入液化加淀粉酶的液化调制罐。
产生蒸发末效汁汽的末效蒸发器的真空度为-0.084MPa~-0.088MPa,末效汁汽的温度约为62℃左右。
蒸发末效汁汽通过喷射式直接换热器,与用输料泵送至喷头喷射的淀粉乳直接接触换热。
升温前的淀粉乳温度为25℃。
升温后的淀粉乳经淀粉乳输送泵输入调浆、加淀粉酶的液化调制罐,再升温到105℃~110℃进行液化。
换热后剩余的未冷凝蒸发末效汁汽输入冷凝器进行冷凝。冷凝器上设有冷凝水出口和不凝性气体排放口。
本实施例的经济效益分析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建安;付海峰,未经赵建安;付海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24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上带部件的质量控制和位置校正的自动系统
- 下一篇:导电薄膜及加热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