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令中继覆盖系统满足基站引入干扰门限要求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93672.2 | 申请日: | 201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688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07 |
发明(设计)人: | 罗世全;吴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中昊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16/26 | 分类号: | H04W16/26;H04W24/08;H04W52/2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唐正玉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继 覆盖 系统 满足 基站 引入 干扰 门限 要求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满足基站接收机引入干扰噪声门限要求的无线中继覆盖系统工程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蜂窝小区基站发射的无线电波,在其前向传播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障碍物的遮挡,从而形成基站直射波的无线电盲区或阴影区。解决这一问题的简单易行方法,就是在那些存在着电波遮挡的阴影区地方,在其高处设置一个射频无线电信号的中继转发站,用中继转发站转发的基站无线电波信号对“电盲区或阴影区”进行补充覆盖,为那些活动在基站直射波无法覆盖的无线电盲区中的移动通信用户提供通信服务;另一方面,也使得移动通信基站实现小区无缝全覆盖成为可能,提高了基站的覆盖效率。如今中继覆盖已经成为了移动通信系统不可缺少组成部分之一。
但是在移动通信基站小区覆盖中引入中继覆盖系统后,中继覆盖系统必然会给原有移动通信系统传输信号带来一部分引入干扰噪声。这些“引入干扰噪声”将叠加在经中继站传输的信号上,并随上、下行传输信号一道进入到基站和移动站接收机中,从而增加了基站和移动站接收机的干扰噪声信号能量,在接收机接收灵敏电平(有用信号)不变的条件下,将使得接收机的接收信号信噪比降低,因而导致接收机解调器输出的比特误差概率升高,恶化了移动通信系统空间链路信号传输的质量性能。
更糟糕的是:在同一个基站覆盖小区内,往往有多个中继覆盖系统工作时,所有中继覆盖系统上行传输链路的引入干扰噪声,将在基站接收天线的入口处叠加在一起,和有用信号一起进入到基站接收机中,在接收机的接收信号灵敏度电平要求不变的条件下,基站接收机的解调器的输如信噪比将招受到严重的恶化影响,使解调器解调输出的比特误差概率大幅度升高。严重地恶化了移动通信系统空间链路的信号传输的质量性能。严重时还会造成整个基站的通信业务处于瘫痪状态。这就是目前移动通信系统工程设计建设的现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线中继覆盖系统工程设计方法,该方法可以满足基站接收机引入干扰噪声门限要求的。
令中继覆盖系统满足基站引入干扰门限要求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步骤(1):根据基站对中继覆盖系统所引入干扰噪声门限电平的要求,确定中继覆盖系统引入基站接收机的噪声控制因子Δ;
步骤(2):确定基站接收机内部的固有热干扰噪声电平PBN;
步骤(3):确定第i个中继覆盖系统中的中继上行传输链路放大器设备的等效输入热噪声电平PNZi;并根据第i个中继覆盖系统的中继直放站的站址和阴影区覆盖范围,确定基站到第i个中继覆盖系统的中继直放站之间的路径损耗Li和相应的链路增益KZi,并定义
步骤(4):计算若计算结果小于则令i=i+1,返回步骤(3);若计算结果大于等于则i表示无线中继覆盖系统满足基站引入干扰门限要求时所能达到的最大的中继覆盖系统数目。
优选的,基站接收机的噪声控制因子Δ优选为1/10。
优选的,增益KZi取值应在中继直放站下行链路增益的最低要求KZmin与中继直放站上行链路增益的最高要求KZmax之间。
优选的,下行链路增益的最低要求与上行链路增益的最高要求之差ΔK=KZmax-KZmin≥0。
优选的,下行链路增益的最低要求与上行链路增益的最高要求之差ΔK=KZmax-KZmin满足ΔK=C-Δ-LZM,其中C=PBT-PMRth+GZM,LZM为中继直放站的覆盖路径损耗,PBT为基站设备中发信机的输出功率,单位是dBm,PMRth为移动站设备中的收信机接收灵敏度,单位是dBm,GZM为直放站设备系统的覆盖天线增益,单位dBi。
优选的,增益KZi取值为中继直放站下行链路增益的最低要求KZmin。
本发明的技术特点及有益效果:将中继覆盖系统引入基站接收机的累加干扰噪声控制在要求的水平下。在中继覆盖系统个引入基站接收机的累加干扰噪声达到这个要求的水平时,总的中继覆盖累加干扰噪声对移动通信系统空间链路信号传输质量性能的恶化影响不明显,对移动通信用户和通信运营商都是能够接受的。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中昊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中昊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36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布料方法
- 下一篇:一种更为稳定的托烷司琼化合物及其药物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