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音频信号编码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97791.5 | 申请日: | 2011-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52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苗磊;刘泽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0L19/00 | 分类号: | G10L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亿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9 | 代理人: | 陈霁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音频 信号 编码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音频信号编码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音频编码时,由于比特率的限制和考虑到人耳的听觉特性,所以优先编码低频带音频信号的信息,而丢弃高频带音频信号的信息。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带宽限制越来越小,同时随着人们对音质越来越高的要求,希望通过增加信号的带宽而恢复高频带音频信号的信息。由此提高音频信号的音质,可以通过带宽扩展(BandWidth Extension,BWE)技术实现。
带宽扩展可以扩大音频信号频带范围、提高信号质量,例如G.729.1中的时域(Time Domain,TD)带宽扩展算法,活动图像专家组(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MPEG)中的频带复制(Spectral Band Replication,SBR)技术,以及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T)G.722B/G.711.1D中的频域(Frequency Domain,FD)带宽扩展算法。
图1和图2为现有技术的带宽扩展的示意图,即无论低频(如小于6.4kHz)音频信号的编码是时域编码(TD coding)或者频域编码(FD coding),而高频(如6.4-16/14kHz)音频信号的带宽扩展都为时域带宽扩展(TD-BWE)或者都为频域带宽扩展(FD-BWE)。
所以现有技术中,对于高频的音频信号的编码只是时域带宽扩展的时域编码或只是频域带宽扩展的频域编码,而不会考虑低频音频信号的编码方式,也不会考虑音频信号的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音频信号编码方法和装置,在带宽扩展时可以根据低频信号的编码方式和/或音频信号的特点来对高频音频信号进行编码,实现自适应编码,而非固定编码模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音频信号编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音频信号分为高频音频信号和低频音频信号;
根据低频音频信号的特征对所述低频音频信号利用相应的低频编码方式编码;
根据所述低频编码方式和/或所述音频信号的特征,选择带宽扩展模式对所述高频音频信号编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音频信号编码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划分单元,用于将音频信号分为高频音频信号和低频音频信号;
低频信号编码单元,用于根据低频音频信号的特征对所述低频音频信号利用相应的低频编码方式编码;
高频信号编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低频编码方式和/或所述音频信号的特征,选择带宽扩展模式对所述高频音频信号编码。
本发明实施例音频信号编码方法和装置可以根据低频信号的编码模式和/或音频信号的特点来确定高频音频信号带宽扩展的编码方式,避免带宽扩展时不考虑低频信号的编码模式和音频信号的特点,从而弥补带宽扩展局限于采用单一编码模式,实现自适应的编码,优化音频编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带宽扩展的示意图之一;
图2为现有技术的带宽扩展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音频信号编码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音频信号编码方法的带宽扩展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音频信号编码方法的带宽扩展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音频信号编码方法的带宽扩展示意图之三;
图7为ITU-T G.718中的分析窗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音频信号编码方法的不同高频音频信号的加窗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音频信号编码方法中基于高频信号高延时窗的BWE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音频信号编码方法中基于高频信号零延时窗的BWE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音频信号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另一音频信号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根据低频带音频信号的编码方式和音频信号的特点来确定频带扩展的方法是时域带宽扩展还是频域带宽扩展。
这样当低频编码是时域编码时,高频编码可以是时域带宽扩展,也可以是频域带宽扩展;而低频编码是频域编码时,高频编码可以是时域带宽扩展,也可以是频域带宽扩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77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